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人们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数学,只“苦”是不够的,要有方法才能作舟。在数学学习方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光有这种“苦”的精神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我现在就把我学习英语的方法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数理化》2005,(5):23-23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它强调了学习是无止境的。可“苦”的事情,人们又大多是不太愿意去做的。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无数的师者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们对“悬梁刺股”、“借光读书”等苦学故事更是净津乐道。然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却指出: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审视学生的学习,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由畏惧变喜爱。如此一来,学生便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那么枯燥无味,不再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而是变“苦”为“乐”,快乐地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爱学数学呢?本文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要想小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他们喜欢数学,必须让抽象的数学具体化、让枯燥的数学形象化,更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课充满生机活力。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学海无涯“乐”作舟,“数”山有路“巧”为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曾经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今天重提它,是因为在新课标理念中它是永不过时的焦点。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段话为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这种学习理念已经开始体现在教材中,一打开人教版教科书,就会读到编者亲切的导语:“在这册书中,你将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数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等都是关于刻苦学习的佳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离不开“勤苦”二字.但学习又是快乐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相似文献   

8.
黎任 《中学文科》2005,(5):24-24
我们过去常提:“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说法把学习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行为,必然会引导学生对学习有一种厌恶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在于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要让学生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  相似文献   

9.
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但当他们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学海无涯“乐”作舟.“数”路通畅“趣”为径。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国内某知名杂志曾裁有《情绪好学习效果佳》一文。文章开头写道:“中国有句格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一直是与‘苦’字连在一起的。但最近的研究认为。要使学习更有效果。应提倡‘乐’字。”紧接着该文作者引用联邦德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情绪越好学习效果越佳”这一论题。然后,大声疾呼要将“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改成“学海无涯乐作舟”才好。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人们为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个性倾向,它是制造活动的精神源泉,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系统中一个最现实而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推动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勤奋、刻苦固然重要,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2.
让学习充满乐趣——对教育游戏发展的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习视为一件苦差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俗语无不反映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也常常告诉孩子要能吃苦才能取得成就,这使得尚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就产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等。贯彻这些理念的关键是:改变学习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趣。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形象的知识呈现方式、方便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工具,为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充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性,使传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教苦学,转变为乐教乐学,最终实现“愉快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语文学习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段菁 《小读者》2010,(4):19-2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苦似乎已经是公理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以快乐做船渡过学海呢?很多同学为了达到一定的考试分数,  相似文献   

16.
朱景华 《教学月刊》2004,(10):48-50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就是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笔者作了许多尝试,总结了以“设疑——探究——交流——反思——应用——拓展”为主线的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一向被认为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读书人往往把“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座右铭。纵观古今。凡是劝学的文章无不勉人“苦学”;大凡学业上有成就者。其成功的要诀也离不开“苦学”二字。然而我们认为,仅强调“苦学”忽视“乐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确,学习有苦的一面,它需要忍受孤独寂寞,需要强化记忆。需要艰苦探索。它没有“闲庭信步”那样自在。  相似文献   

18.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欣赏数学美。  相似文献   

19.
党丽萍 《青海教育》2003,(10):70-70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开展了一次“解中考题探究梯形辅助线作法”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作以简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