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嘉琳  师文 《青年记者》2023,(23):19-22
Chat GPT的出现启动了人工智能从分析式AI向生成式AI转变的进程,全面冲击了传统新闻事实核查模式。本文基于对智能传播领域的观察,从主体、技术、认知结构三个角度,探讨了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对主流媒体开展事实核查的主体冲击,以及主流媒体应用AIGC进行事实核查的技术壁垒和工具局限,提出构建智能化的新型把关体系、组建专业化的事实核查队伍、完善规范化的行业自治制度,以期实现算法向善,促进事实核查和新闻传播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始终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生态变化息息相关,随着2022年年底横空出世的Chat GPT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掀起浪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概念、技术和实践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在传媒行业成为热点话题。从媒介内容生产方式到传播渠道与效果,从意识形态安全到著作权保护,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与应用普及颠覆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11月30日,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 AI上线了新一代对话式自然语言识别(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模型ChatGPT,该模型一经面世,首先引发了科技界的巨大关注,后迅速在社会层面形成广泛热议,在短短5天突破百万用户。毫无疑问,Chat GPT表现出对话生成式NLP模型在多场景、多行业、多领域的落地潜能与应用前景,然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AI Generated Content,缩写AIGC)乃至所有深度合成内容当前所隐含的经济、文化、社会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以Chat 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应用成为互联网空间新生态,开放域多轮对话与生成式技术的突破带来传播研究的新变化。2023年5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国际新闻界》协办的“Chat GPT启示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京师大厦,围绕“大语言模型下信息生产与流通领域的问题”“大语言模型下伦理法规领域的问题”“大语言模型下文化领域的问题”三个议题展开了历时1天的精彩研讨。最终,会议基于平等交流的学术研讨原则,聚焦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新变化提出了66个传播学研究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风帆 《兰台世界》2024,(1):120-123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的发展颠覆了内容生产行业,也促使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转型。Chat GPT的出现则标志自然语言处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已经成熟。探索AI新时代对智慧图书馆的挑战和应用,对于图书馆的智能化转型具有深远意义。文章针对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升级提出以下两个观点: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加强智慧馆员队伍建设。另外,深入讨论了关于Chat GPT等产品的出现,对于智慧图书馆服务升级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成式AI和GPT类技术应用风靡全球。一场影响全社会的知识创新正在发生,新技术革命开启,值得各行业尤其是信息管理与传播业密切关注。本文以逻辑综合方法讨论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GPT对信息管理与传播的影响。指出生成式AI和GPT类技术应用正通过智能办公、自动摘要、自动综述和自动简报、机器翻译、媒体变革等对信息管理与传播产生颠覆性影响;也指出生成式AI和GPT类技术应用存在数据偏差、透明度、隐私、恶意使用等问题;提示AI进步和GPT发展正在变革信息管理与传播,正在重塑信息管理与传播,值得学界和业界高度关注。图1。表1。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7.
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从文字、图片拓展到了视频领域。通过以Sora对视频类记者的职业规范可能带来的挑战为切入点,对生成式AI浪潮下新闻专业意识进行再思考。作者认为,原有的新闻专业操作要求需要有更广阔的外延,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律己,更要学会如何他律于机器。人机协同中新闻从业者应占据“核查者”的主体地位,明确适合生成式AI条件下的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新闻传播教育应训练学生如何使用及核实AIGC。智能传播时代不仅新闻从业者,全民的媒介素养都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进入国际传播生态,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成为传播新物种。人机共存、人机共有、人机共创将是国际传播的新面向。生成式AI在与既有传播主体的碰撞与融合中,催生了国际传播新范式,但同时也伴随着虚假信息泛滥、技术发展失衡和违背伦理法规等风险。因此,国际传播的新秩序亟待重构,从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主体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叙事内容和全过程治理传播等方向构建新秩序或是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给新闻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延续智能媒体的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通过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助力新闻内容生产范式转换;倒逼从业者重构职业形态,迭代升级新闻传播业态,并以此最终重构人机关系的内涵,为新闻内容生产关系带来变化。这些冲击在进一步赋能传统新闻业,推动新闻业迈向强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的信任危机、道德的伦理冲突和平台权力拓展的隐忧。为此,智能规范必须建立,机制监管亟待完善,人类特有的信任与共情也将重新显现其价值,以此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技术向善。  相似文献   

10.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造福人类的目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势在必行。“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兼具的问题,在人机高质量协同、模型驱动数据、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挑战。发展“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加强对基础理论和价值准则的研究,加强对可解释性增强技术与公平性增强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其应用与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技术革新的浪潮,传媒行业敏锐意识到技术给信息生产和传播带来的影响,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智媒化转型。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和平台自身也在及时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2024年,主流媒体应继续聚拢平台资源,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视智能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Chat GPT的发展将推动内容创作的范式转变,影响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催生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新使命和新方向,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场景快速嬗变提供技术支撑和可行依据。内容生产方式变革视角下图书馆服务演进历程为“PGC—UGC—AIGC”的发展阶段,基于Chat GPT特有的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景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以及程序语言解析能力,Chat GPT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4T特征”为Translation(交互性语言翻译)、Transformation(个性化场景转移)、Transmission(立体式信息传播)、Treatment(即时型任务处理),Chat GPT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应用场景为“RSRC”框架,即协同推进图书馆资源增值能力(Resources)、服务专业能力(Services)、咨询智慧能力(Reference)、文化均等能力(Culture)的发展。基于此,为推进Chat GPT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落地应用,图书馆可以从技术路径、资源路径、人才路径、管理路径四个方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加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昌凤 《新闻界》2023,(6):4-12
文章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实践及其效应入手,探究其对新闻传播的业务、机制的影响,以及对新闻专业、新闻理念和记者定位的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快速运用于国际大型媒体机构,但由于其模型本身的局限和使用中的问题,它在赋能的同时却不一定能够优化新闻业。新闻本源于社会实践,目前学界业界的讨论通常限于实务应用层面,但生成式智能正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变革新闻工作机制,并驱动新闻的多模态转换,是否挑战了新闻观念?智能数据驱动新闻是否挑战了新闻专业的基础?用智能技术替代采写,是否挑战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实践观、记者的角色?本文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变革将超越功能层面,深入到新闻的理念和结构层面。  相似文献   

14.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刻影响当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媒介可信度。首先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演进历程;其次分析人机协同下的新闻实践,实现了从替代模式到共生模式的主体协同、从PGC到AIGC的文本协同、从单向线性趋向多元网状的流程协同;最后探讨人机协同下的新闻规制,以构筑信任机制为核心,将技术信任、人机信任和制度信任三维协同,以责任链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规制。为我国新闻生产实践打开人机协同的可能性,同时为建构可持续的人机共生生态提供规制进路。  相似文献   

15.
为高效释放作品的数据要素价值,需厘清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边界,以调和产业发展与著作权保护间的冲突。在具体论证中,首先,通过剖析ChatGPT出现智能跃迁的原因,展示数据要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也发现不同使用阶段的侵权风险制约作品获取。其次,在作品合理使用层面,基于产业政策目标,解析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提出“转换性使用”标准来划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合理边界。最后,在侵权规制层面,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输入阶段和输出阶段的差异性使用目的和技术实现原理,以“转换性使用”和“表达性使用”二分法认定著作权侵权风险;同时,明确作品使用的合规治理路径,通过双向监管来高效规制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影响,对推动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建设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采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在探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功能边界、应用价值及负面风险的基础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融合发展进行剖析,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图书馆阅读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展望。[结果/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图书馆阅读服务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技术系统、内容与方法、用户、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未来图书馆须持续跟进人工智能发展动态,推动阅读服务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意义]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发展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的重点方向。[方法 /过程]基于美国运用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图书馆案例,梳理其特征表现,并对其进行内核拆解,在两者基础上提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馆——“LibGPT”的发展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馆具备服务场景的交互化和智能化、图书馆资源的海量化和整合化、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和延伸化等特征,其内核在于智能化的技术本质、全面化的角色定位与链条化的工作机制,基于此提出应从发展主体、内容、边界3个层面构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LibGPT”。  相似文献   

18.
潘雪  果磊  段艳文 《青年记者》2023,(24):56-5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新闻伦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伦理的挑战入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挑战下新闻伦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认为应辩证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为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在新闻领域、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和提高媒体公信力提供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吴晓岚 《视听》2024,(4):157-16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生成式AI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媒介文本层面上,生成式AI作品在视觉传播中成功构建了互文、情境和文化语境,形成意义传达的链条;在传播文本上,此类作品呈现出复合与感官叙事的特点,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在修辞手段上,此类作品灵活运用隐喻、转喻及对比等手法,增强了视觉内容的深层含义。然而,此类作品存在数据侵权、新闻真实性存疑及算法偏见的风险,应加强数据池管理、信源验证追溯及算法黑箱的透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档案》2023,(12):70-71
<正>卢森堡:国家图书馆使用Chat GPT检索馆藏卢森堡国家图书馆(BNL)宣布,将允许用户利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检索馆藏信息。近日,该馆与OpenAI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于ChatGPT技术的机器人,用以检索已数字化的馆藏报纸上的800万篇文章,机器人可以识别法语、德语和英语3种语言,并能对相关问题给出答案。用户可以远程在线免费使用,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