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帮助是巨大的,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长期学习做铺垫、打基础。预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在课前做好学习准备,比如查生字、通大意、找问题等。预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去预习,有了目标,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教给学生一些优秀的预习方法,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事情之一。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索,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预习,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落实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突破口.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及创新能力,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3.
王立香 《学苑教育》2012,(19):47-47
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我们可以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活跃学生思维的巧妙问题,让学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预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双基”,要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巩固、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有相应的独立实践机会。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机会。学生带着老师提示的问题与要求去预习,预习后,又提出新的问题,他们再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解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以引起兴趣;带着疑问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以增强兴趣;带着问题在课后,以延伸兴趣。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必修)第六章《分子运动论 热和功》是定性地向学生介绍分子运动的理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建议把“指导学生预习,提高阅读物理教科书的能力”作为本章的主要讲授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科书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 学生预习通常就是把书看一遍,因此通过预习掌握的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很肤浅的。他们不善于带着问题读书,读完书也不会发现新问题,因此我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在讲授第二节《分子的热运动》前,我要求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作为学生学习起点的预习,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学生预习时能质疑问难,不光能提高预习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疑惑去听课、思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学生能质疑问难是需教师正确引导的.  相似文献   

8.
为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至关重要。 (一)教师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只要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之前,抓住文章趣处,进行巧妙点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预习动机,学生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9.
一、让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问题分析、思考,进入思维状态,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一方面,新课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先提出1~2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熟悉教材,要求把教材里不会读、  相似文献   

10.
1.预习。预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方法是以自读教材及相关资料为主,主要任务是了解内容、掌握概念、记忆公式法则定理、理解例题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包括提问能力、整理归纳能力、科学支配时间能力和自我管理学习行为能力。小学生由于所掌握的知识少,自学能力还不强,因此预习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提纲,主要内容应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看教材,克服盲目性,或流于形式的坏习惯,低年级教师更要扶着学生去预习。2.质疑。质疑应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提出独…  相似文献   

11.
一、巧预习。多质疑 预习是许多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种方法。一种有效的预习,应该是课前的自学。既是自学,在预习中不仅要熟悉新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巧妙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梳理出知识要点;尽可能多地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整理出难点和疑点。这样,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带着自己的难点和疑问走进课堂,去和同学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课前预习:巧妙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根据历史课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我会依照教材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有效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正>一、培养学生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为课堂学习奠定扎实基础预习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首要环节,许多学生不重视预习,也有部分教师没有强调预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文章内容不熟,理解方面效率不高。预习中,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解决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方面的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等方式,解决这一类问题。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去认真研读教材,熟悉课文内容,思考问题的答案,这一方  相似文献   

14.
1.预习阅读预习阅读就是学生在老师授课之前事先阅读相关课文的一种阅读。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学生在阅读之前要拟好预习提纲,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能够在阅读后对问题作出解答。这样的话,在上每节课之前,学生就能够知道本节课老师要教些什么内容,并且能够找出自己在阅读时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  相似文献   

15.
课前预习应是一个连接课堂的很有必要的环节.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如果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课堂上学习的欲望就更强烈.问题产生兴趣,兴趣激起思考,思考引导质疑,质疑进发求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但很多学生不愿发现问题、懒于发问,教师只能“孤独地教”.本文将以数学中的《函数奇偶性》为例,围绕“问题”展开研究.一、质疑:预习工作的核心要想能够发现疑问,并且能够做到提出疑问,学生就必须做好预习的工作.如果是教师设计好相关的提纲及其思考题,学生带着这些既定的提纲与问题去预习,还是属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手段。 一、预习功能 预习,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而“思考·练习”为学生在预习时打开思路,独立思考,提高预习的深度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材料。如笔者依据《趵突泉》一  相似文献   

18.
一、预习新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老师先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任务,指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语法项目,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去预习新课文,并使学生逐步学会找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新的重点词、词组和语法。学会运用词典查生词,...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在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一、转变思想,重视预习1.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了“指导预习——议、练、讲——概括提高”的三段式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按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认真自学新课。针对重、难点和关键内容,我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主要是一些思考题,以揭示矛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看书。如学习“等差数列”一节,布置以下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