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因为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足学生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要读通、读好、读懂、读深,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机械重复地读,作为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使学生爱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感悟;提出读书的要求,使学生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动态生成的,为了让文本活跃起来,三者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本文借用《孙子兵法》中"势"的应用,从借势而为、读厚文本;造势而发、读厚文本;乘势而上、读透文本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巧妙用势,解读文本,丰富文本内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美读促理解,美读品情趣,美读强语感。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细究文本,渲染气氛,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设计多种美读方式,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呈现美读做到情文并茂,让学生享受语文沁人的芳醇,感受语文真善美的无穷魅力,让语文阅读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4.
<正>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本质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也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触摸文本的内核,真正延伸对文本内涵的思维深度,探究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因此,实现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文本、解读内涵、形成个性化判断思维,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充分地读,整体感知文本,从中有所感有所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浸染。语文阅读,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5.
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元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读的品质,对接学生写的需要。只有这样多维的解读,才能因材施教,突显文本语言张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教学需要设计核心教学内容阅读教学首先应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一要具备语文味,设计听、说、读、写语言活动,围绕文本深读、细读确定教学内容。二要切合文本体式,根据文体特征的"体变"、作家情怀的"体性"、文本个性的"体貌"来确定教学内容。三要切合学情,以学生本位确定教学内容,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只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才能  相似文献   

7.
康艳玲 《考试周刊》2010,(57):41-41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美读文本,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美读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有新意的教法,才能让语文教学实现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  相似文献   

9.
"文本细读"高效阅读法分为四个步骤:读文本语境、读文本结构、读文本细节、读文本语言。实践训练表明,"文本细读"高效阅读法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真实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想产生比较真实的内心感悟,就需要不断地去读、去思考。通过以读促思,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让学生在教学中对文本产生共鸣,实心内心的真正感悟,达到文本与精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林锋 《新教师》2019,(12):32-33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读与写。语文教材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美的文本范例。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教材文本中读与写的联结点,构建读写相融的课堂情境;要帮助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将经典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积累下来,并通过优化读写环节,进行言语实践训练;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通过部编教材这个经典的例子,找准课内外阅读的接触点;依托文本,点拨写作方法;借助文本与教师下水文,搭起读写桥梁。让学生爱读、想写,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15.
批注式阅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得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文章从传授批注方法,引导学生读思结合;深刻体会文本,激发学生内心共鸣;灵活运用批注,提高学生阅读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需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八单元的文本教学,教师要寻找文本中的"笑点",引导学生在"慢读"中感受故事人物的语言智慧;也要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打开文本语言的"包袱",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7.
批注式阅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得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文章从传授批注方法,引导学生读思结合;深刻体会文本,激发学生内心共鸣;灵活运用批注,提高学生阅读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一理解一思考一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理解—思考—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20.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文本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对其的阅读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自读文本助读系统的设置是为了加大自主阅读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语言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以《带上她的眼睛》为例,从巧借"单元导读",确立教学目标;善用"阅读提示",设计教学活动;用好"旁批",提升语文素养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自读文本助读系统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以探寻更好的助读系统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