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2017年至2020年教育部认定的232门高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结合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机维护与运用课程建设经验,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制作、教学团队组建、课程平台选用、强化课程服务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并进一步提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兼具时代性、实践性以及针对性。本文分析了在线开放课程国内外发展现状,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内容设计、平台选择、资源建设与平台搭建等方面给出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方案,从应用与成效来看,方案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的发布,对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MOOC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以"爱课程"网为主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及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中国在线开放课程正朝着建设与应用同步,开放与专有兼顾,公益与市场结合,引进与输出并重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从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求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通过引入在线开放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商业类展示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团队支持与服务四个方面论述了在线开放课程...  相似文献   

5.
现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和信息超载时代,在允许人们自主式管理、碎片化学习的同时,对教学内容的离散化、微型化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章从"互联网+新建构主义视阈下"教育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透视与设计表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内容,探索透视与设计表现在线开放课程实践改革,研究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义、改革目标与应用策略,以优化透视与设计表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在线开放课程与慕课的区别,指出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从教学内容与资源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并讲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等四方面的课程使用与维护工作.介绍了视频制作、插入式网页、自动批改系统以及移动应用程序开发等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技术.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过程,最后指出在线开放课程后续应该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在线开放课程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全新尝试,颠覆了传统教育结构与模式,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冲锋号”。对吉林省10所高职院校学银在线平台课程数据及教师、学生开展调研和访谈后发现,吉林省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存在课程建设数量不足、课程类型失衡、课程互动不足等问题。文章结合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进行在线开放课程设计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旨在为吉林省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相关政策的制定、课程开发设计与应用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慕课"的兴起,倒推我国教育模式的改革,并将在线网络教育推向了最高峰。首先阐述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介绍了我校汽车涂装技术课程基础,进行了基于MOOC示范项目的情境设计,构建适用于MOOC的知识碎片化的任务单元教学内容,从而建设开放性平台,最后总结了《汽车涂装技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我国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速发展,在课程研发和制作、在线平台建设应用、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水平已处于国际前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是对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阶段性成果盘点和科学总结,将为在线开放课程的持续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是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线课程建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阳工学院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例,从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教书与育人的有机会结合,更是立德树人的完美诠释。《焊接方法与设备》在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被誉为专业核心课中的“核心课”。以该课程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为例,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思政以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了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的课程建设,提出了“12345”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迟 《文教资料》2020,(5):214-215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要兼具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本文对在线开放建设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英语口语”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内容设计、建设措施等方面给出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从应用与成效来看,方案切实可行,以为地方高职院校精品在线课程领域带来更加优化的建设方案,发挥有效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辍学率高、社会认可度低、课程质量不高等是在线开放课程面临的问题,为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使课程价值最大化,现结合一些发展较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案例,从平台特色定位、职业规划导向、注重课程质量、个性服务辅助、学位认证保障和校企合作助力六个方面,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模式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液压与气压传动"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实施方法,提出了线上与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仿真与实操结合的"四位一体,虚实结合"的混合式在线开放教学方法。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给出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内容,包括交互式视频设计、异步讨论主题设计、课程答疑库设计、作业的设计和在线测试题库设计。  相似文献   

15.
我校的"船舶管理"课程已在学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建成了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我校轮机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船舶管理"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本文对"船舶管理"课程教改特点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体系入手,以"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的实践体会为例,阐述了教学资源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及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给出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设计方案,同时也对该课程的教学资源体系结构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管理沟通"慕课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诉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新模式:从互联网教学新思维出发,本文首先提出了"量、亮、靓"三个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结合学科内涵和课程定位,提出了"学术性、普适性、趣味性、应用性"的教学目标,在学理的基础上让更广大的目标人群爱看、爱学、会用;创立了"场景化教学、卡通动画、影音资料、话题讨论、微信平台、嘉宾座谈"的多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六位一体"全新教学体系;搭建了教师团队化、学校制度化、慕课平台一体化的课程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4-6-3"创新教学模式,旨在为方兴未艾的慕课建设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学模式再度升级,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中来。结合我校数字电子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设计在线教学平台,使师生交流更加自如,实现把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成为人人可学的互动学习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应用和知识的固化衔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慕课"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在线课程模式,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在线互动、大数据支持等特点。西方"慕课"课程与平台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弱化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鼓吹"西方中心"思维方式等诸多新挑战。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和认清西方"慕课"的意识形态实质,加强防范意识,严守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打造中国特色"慕课"课程与平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内容是决定在线开放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基于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研究认为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设计重点有三:(1)重构在线课程体系以迎合多元用户需求;(2)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提高课程内容质量;(3)重视教学评价管理以保障内容持续改进.课程开发可通过内容-技术覆盖的团队分工、科研-教学贯通的师生共建和课内-课外互补的知识重组之路径完善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开发.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根本上有赖于教师体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建议着力打造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以教学与科研的互融共促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动力和创新能力,以科学评价保障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