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还乡》是哈代第二部著名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关于《还乡》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诠释。本文从环境、人物的性格和机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指出人的欲望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在其“人物与环境”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颇具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笔下人物丰富多彩、复杂深刻的性格特征。在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研究方面,过去较多地是停留在对单部作品,单个人物的描述或评论上,且有不少机械片面的观点,本文则尝试着运用现代系统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借助于系统论的理论框架,对哈代五部代表性小说——《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的主要人物性格进行全面、综合的系统分析和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哈代小说人物性格中所孕育、包含着的总体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暗示人物的命运发展。本文通过神话原型视角,对《还乡》进行重新解读,重新揭示和发现哈代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使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熠熠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4.
在哈代的小说中,视象被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以喻指人物关系,暗示人物命运,构造出严密有效的隐喻体系。《还乡》中,哈代借助视点、位置、角度等要素,充分调动了视觉隐喻的功能,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主题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还乡》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小说,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他大胆地将悲剧文体运用于小说,自觉地承袭了希腊的悲剧元素。此后,悲剧主题就一直贯穿于哈代的小说创作中。《还乡》中凝聚着哈代浓郁的故土意识和悲剧情结,充分诠释了他独特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6.
哈代的长篇小说《还乡》中的故事发生在英格兰西南部威塞克斯的埃格敦荒原,作品中隐含的哲学思想,与佛教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文章从荒原的意象、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导致的人物的不同命运进行分析,试图解读出体现在小说中的佛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叙述了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变故。文章重点讨论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认为荒原在《还乡》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活动的舞台,更是小说众多人物命运的缔造者、推动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抒情诗歌。哈代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他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个系列:罗曼史与幻想小说、机敏的小说和人物和环境小说。  相似文献   

9.
哈代的"环境与性格"系列小说中,自然环境都和人物的性格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哈代《还乡》笔下的爱敦荒原也仿佛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和灵性,好似冥冥之中掌握人物命运的神灵。《还乡》中人物与爱敦荒原的亲疏关系也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命运。作者从克林、游苔莎、文恩和朵沁与荒原的亲疏关系深入分析了人物最后不同的"还乡之路",揭示了哈代眼中人物命运与自然命运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楚苹 《考试周刊》2009,(49):29-30
尤苔莎是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创造的一位悲剧人物。她的悲剧一方面来源于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来源于男权主义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相似文献   

11.
《远离尘嚣》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系列的真正开始,也是哈代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与他前期的《绿荫下》和后期的《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相比,《远离尘嚣》具有独一无二的过渡性特征。本文着重从主题、风格、爱情三方面具体分析小说所具有的这种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非常手段》是托马斯·哈代发表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情节曲折充满悬念,但缺乏哈代其它重要作品的深度和高度。但是,作为哈代的首部小说,不论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上,还是主题表现上这部小说都显示了哈代日后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它是哈代在文学道路上的最初尝试,是他全部小说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哈代的其它小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论从研究价值,还是欣赏角度,我们都不应忽略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优秀而产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中、4个短篇小说集。哈代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英国印象主义批评家和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过:“就广义上说,小说就是个人对于人生的直接印象;小说的价值首在于此,价值之大小依印象之强弱而定。”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哈代创作《还乡》,必然会揉进自己对“人生的直接印象”,必然会留下哈代自身经历的轨迹,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还乡》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主人公克林·姚伯决不就是哈代自己。不过,认为哈代通过《还乡》,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克林的故事去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直接印象”,对于高尚理想的追求,对于人生悲剧的见解,那么,回答还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朱志梅 《考试周刊》2010,(54):48-49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来分析文学文本。本文用语料库方法分析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揭示小说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多元决定的必然归宿──《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悲剧新探郝涂根《卡斯特桥市长》(以下简称《市长》)系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杰出的小说家哈代的一部悲剧小说,在创作这部宏著之前,哈代已经写出了十部长篇小说。然而,除《还乡})稍有特色外,没有一部称得上是名作。《市长...  相似文献   

18.
杨阳 《考试周刊》2014,(77):22-23
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6.0检索小说《红与黑》,通过分析词表、主题词和索引说明其在语言运用、情节发展和人物等方面的特点,清晰地把握小说的总体特征,得到对文本更加理性的诠释,并指出用语料库进行文本分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哈代小说中大量的利用了偶然巧合的因素推动情节发展,其巧合性因素的综合应用使其故事情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令悲剧节奏张驰有度、快慢交替、鲜明而富有弹性美。本文试从哈代《还乡》文本表层分析中剖析其巧合手法的艺术功效。  相似文献   

20.
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 ordsm ith Tools,对小说《冷山》进行语言特色、主题和情节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列表、图形、统计等量化结果分析文本,清晰把握小说的总体特征,从而得到对文本更加理性的诠释,为证实《冷山》的美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