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李开先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除其诗文、戏曲成就响彻于文坛外,散曲创作也闻名于时。在其现存的散曲作品中,大量为感叹世事、抒发愤懑之作,曲风以豪放为主,但其中少量悼人之曲哀婉绵丽、情真意切、凄切动人,着实值得一读。这里选其套曲《冬·夜长不寐》试析之,以使大家能了解其散曲风格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
周礼静 《文教资料》2012,(26):33-35
贯云石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也是散曲评论第一人,其曲论和曲作都显示了推崇"阳春白雪"的雅化倾向,明显受到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本文从贯云石曲论的美学意味出发,结合其曲作的题材特点和语言的蕴藉之美,阐发其大俗大雅的"诗人之曲"的美学追求,以及合理评价贯云石在散曲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张可久自成一家。其作品以历史上归隐的高人或隐士为抒写对象;以怀才不遇之士或贤才遇"知音"为主题;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在全面探讨张可久咏史怀古之作的同时,还试图发掘他与其他散曲家咏史怀古散曲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旦初当代散曲作品,以文学精神新架构、文学审美新构成和对传统散曲“代言体”的新突破,迈入了当代散曲创作的全新境界,是当代散曲创作园地诞生的艺术新葩.其主要艺术建构为:积极入世思想,强烈的忧患意识,讽刺之“风力”,叙述“旁言体”.  相似文献   

5.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楼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注入大气、坚实、厚实的养料。这部分散曲虽少,却是解读元散曲悲剧性的时代底蕴、审美内涵、精神意脉的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沈仕,字子登,一字懋学,又一字野筠,号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散曲被时人称为"青门体"。其父沈锐,历官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少司寇等职。沈仕博学多艺,善书画,善诗词。年辈稍晚于他的唐宋派大家王慎中对他誉之颇高,赞其为"江湖之能诗者也"(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一《送诗人沈青门序》)。在沈仕所善诸艺中,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散曲内容香艳秾丽,被誉为"曲中温庭筠",用笔多取法乔吉甫、张可  相似文献   

7.
乔吉是元代文人中"沉屈下僚,志不得伸"的典型。在传统理想与现实生活中艰难跋涉的他,将其有志难酬的感愤、枉作笑谈的凄凉与家道中落的悲酸交织着宣泄在怀古散曲中,本文着重探讨乔吉散曲中的兴怀之吟与共鸣之悲。  相似文献   

8.
本文剖析了元人散曲所反映的两大文化层面:山林文化与市井文化,并以此为核心,论述了元人散曲中的爱情之作、市井之作、怀古之作、隐逸之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散曲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人常言,在元曲四大家里,马致远的散曲为第一。他之所作意境高,范围广,从而提高了散曲的地位,使之继唐诗宋词而成为诗史上的代表。马致远的散曲历来享誉甚高,从元代的周德清、明代的朱权、李开先、王世贞、王骥德,到清代的李调元、凌廷堪等人,都对之推崇备至。现在流传下来的马致远的散曲,在元代前期曲家的作品中要算最  相似文献   

10.
<正> 元代戏曲大师白朴不仅在戏剧方面享有元曲四大家的盛誉,在词和散曲方面也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词存世的一○四首收于《天籁集》之中,散曲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首,明代以前无单行本,直至清初杨希洛才将其散曲搜集起来附在词集《天籁集》的后面,名之曰《摭遗》。一九六四年隋树森先生编《全元散曲》,又增补了一部分,到这时才算有了一个较完全的白朴散曲集。  相似文献   

11.
1644年甲申之变后,沈自晋的散曲中就存在着怀念故国的遗民情结。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加强和沈自晋遗民心态的微妙转变,其散曲中遗民情结的表达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便是从"狂歌痛哭式"的黍离之悲,到"借比兴以抒怀"的故国之戚,再到"豪放洒脱式"的遗民余音。这3个阶段恰恰与他的散曲集《黍离续奏》《越溪新咏》和《不殊堂近草》相照应,也完整地勾勒出入清后沈自晋散曲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论元好问曲     
本文以元好问的散曲为考察对象,深入探讨元好问在散曲创作中的重要贡献及其散曲作品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元好问是词向散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其自度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元初曲坛上,首开了文人自度曲之风,对后世影响巨大;散散曲作品无论在学问品格,还是在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显出深厚和独到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境界。通过研究元好问的散曲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从词到曲的嬗变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14.
自伤:关汉卿散曲的隐梦。关汉卿散曲被一直评价不高的内容,是其思想被长期压抑的结果:比之杜甫、苏轼这一类曾在民间有广泛接触的人,关汉卿仍然是不幸的,因而,关汉卿散曲中,表现了一种深深的自伤:关汉卿留给我们的自伤,客观上展露了他在现实中种种未能满足的欲望。自卫和自慰:关汉卿散曲的两种情结。这种自卫,不是借助于显著的反抗,而是封闭式地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中自娱自耗;自慰的表现是安贫乐道和散曲中渗透的达观修养。  相似文献   

15.
该文就元散曲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观点,进行了重新研探。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列举大量材料,论述了元曲并非指元代散曲,而应是以元杂剧为主体的文学式样;又从其作品数量、作家状貌,尤其是作品本体的横向比较,全方位、多层面地分析了元散曲不及唐诗宋词的价值之所在。并指出其造成动因:则是缘于民族偏见、小农经济意识,迎合市井情趣,以及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张扬。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元散曲文学价值和地位。从而指出文学创作应由此受到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全元散曲》中的少数民族散曲作品为研究重点,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对象自然之美、人生自由之美、艺术本真之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突出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异于汉族的生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散曲是元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与杂剧是一对并蒂莲,各以独特的异彩,显示了元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散曲在金元时期兴起于北方民间,原是配乐唱的长短句,传唱于坤伶妓女之口,无论其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元代,是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大撞击、大交融,在文学上必然出现新的文学样式。散曲,这一新兴的诗歌和乐曲,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汲取“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的养分,破土而出,在元代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学的殿堂。它与稍后兴起的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曲,在文学史上异彩夺目。就散曲创作而言,兄弟民族作家也不乏其人。据隋树森先生《金元散曲》辑录,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共212人,其中少数民族作家22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另外,《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还载有十余位少数民族散曲家姓名(惜其作品今已无存)。可见,元散曲的形成、发展,兄弟民族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9.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宋词之后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产生于金、元,盛行于元、明。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相似文献   

20.
元代散曲起源于民间的通俗俚语,是文人口中的"俗文学"。后文人染指把诗词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散曲中,使它逐渐高雅化。少数民族散曲大家贯云石便是当时推崇散曲雅化的文人之一。贯云石主要通过用典、营造意境、白描三种手法的运用使散曲摆脱低俗,达到"含蓄"。杨维桢曾评价他的散曲有"蕴藉"的特点。尽观其散曲作品,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其作品中的蕴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