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彧是汉末忠臣,在汉末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动荡中,为了振兴汉室,他选择尽心辅佐雄才大略的曹操,他认为只有曹操可以一统天下,他希望曹操一统之后将天下再交回给汉帝。荀彧为曹操集团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权力的一步步扩大,曹操进而走向了剥夺皇权之路,这与荀的初衷有很大的不同,荀彧的目的是维护汉室权威而不是帮助曹操谋取皇权,所以,荀彧与曹操分道扬镳了。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建安文学杰出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写实,他的诗歌多以时事、政治为描写内容,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带给国家和百姓的灾难,也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这正与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可见儒家思想在曹操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曹操是汉末魏晋时期最有影响、争议也最大的人物。古今关于曹操的评论很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曹操生前就已出现的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评价。一般认为曹操“奸雄”说,是东晋孙盛篡改了许劭赞许曹操是“英雄”的评论,其实并非如此。从文献学角度看,裴松之采信孙盛的说法,证明孙盛的记载更近真实。从孙盛的史学写作实践看,他崇尚秉笔直书的传统,不会轻易改变这关键的评论之语。再从孙盛对曹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的认识看,他不偏不倚,坚持求是存真的史学立场,自然不会刻意篡改史料以丑化曹操。他所记载曹操“奸雄”的评语,符合汉末魏晋时期关于曹操具有鲜明两面性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4.
汉末天下板荡,战争成为时代的主题。曹操戎马倥偬三十余年,三十余年的兵家浸染对他文风的形成不容低估,而前人对此少有论述。战争的破坏性成就“改造文章的祖师”。该文从四个方面对曹操军旅生涯对其文风的形成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有限的生命与人生理想的实现之间的矛盾,是汉末时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政治家兼文人的曹操,提出了"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事实上,曹操经常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与理想实现的艰难性之间的冲突,为此,他常以自强不息、游仙、养生等方式来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不仅使曹操深受其影响,也使他认识到在治国理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在汉末乱世政治决策中他对儒家思想便无法弃之,这主要表现在择用人才、改变风俗、推行教化、发展文化等方面他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来治国理政。然而汉末乱世不但政治秩序崩溃,思想意识也渐入混乱,因此曹操在拨乱反正再造统一中对儒家思想又不得不因时因事有所叛逆。这样,在创建霸业过程中曹操对儒家思想也就呈现出既有本着敬畏之心的遵从和利用,也有因时施政理念下的叛逆和反抗,从而对儒家思想表现出一种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东汉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的年代,曹操曾连下三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表面上看,"才"是曹操用人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曹操十分注重政治上的"忠".当一度被曹操视为人才而委以重任的荀彧不为其所用、政治上表现出不同见解时,就被逼自杀.可见,所谓"唯才是举"只不过是曹操为了壮大实力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曹操曾擢用大批士族地主进入他的统治集团。如汝颍荀彧、荀攸、陈群、王粲、河内司马懿等人,都先后被曹操委以重任,成为他统治集团的中枢人物。然而,曹操又杀了著名士族孔融、杨修,逼死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这些矛盾的现象表明,曹操与士族地主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存在尖锐的对立。揭示他们之间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是研究曹魏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荀彧(162年——212年)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曹操的建树和功绩,是与以荀彧为首的一批谋士的贡献分不开的。曹操正是有效地利用了这批谋士的非凡的才能和奇特的智慧,才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开拓了新的局面。研究荀彧的一生,尤其是他的谋略贡献,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才的霞要性和智慧的宝贵价值。东汉末年统治腐朽,外戚宦官擅权,党锢之祸泛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荀彧就出生和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借助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收罗文士,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曹操所撰教令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内容刚直豪爽,事理通达质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2.
曹操诗歌的忧惠色彩.源于其思想中对统一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功业难成、有生之年无望统一中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二者的矛盾,本质上却又能统一在对统一天下的自信与执著追求上.这一矛盾心态是汉末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对于曹操--时代的领跑者,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难以调和.这一矛盾不仅仅是曹操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曹操正是将整个生命都融入了这一悲剧,才形成了他诗歌荡气回肠的磅礴气势,也正是这无人能及的磅礴气势,使他的诗歌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群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曹操确是一将《孙子兵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典范,其生平战例中处处闪耀着孙子的身影;而《曹操注孙子》又是曹操"孙子研究"的最重要载体,所以,《曹操注孙子》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其影响自然也异常巨大;但曹操毕竟不是一名专职的学者,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环境,学者们的认知特点及思维习惯,与秦汉以后是很不一样的,正源于那些学术断层、文献失落和"独尊儒术"的影响,使得身处汉末战乱时期的他,已难以去真正找回《孙子兵法》失去的"旨要",这样,跨越曹操,还原孙子,成为当代孙子研究学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曹操确是一将《孙子兵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典范,其生平战例中处处闪耀着孙子的身影;而《曹操注孙子》又是曹操“孙子研究”的最重要载体,所以,《曹操注孙子》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其影响自然也异常巨大;但曹操毕竟不是一名专职的学者,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环境,学者们的认知特点及思维习惯,与秦汉以后是很不一样的,正源于那些学术断层、文献失落和“独尊儒术”的影响,使得身处汉末战乱时期的他,已难以去真正找回《孙子兵法》失去的“旨要”,这样,跨越曹操,还原孙子,成为当代孙子研究学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汉末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反抗,也给在镇压人民反抗发迹的曹操提供了认识和警惕,他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中最早对各种宗教信仰、方术迷信之术采取有效地镇压与限制、利用与改造政策相结合的封建统治者,也给历代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廊中,曹操可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时而被誉为文韬武略,集汉室功臣和开国圣主于一身的人物:时而又被作为阴险狡诈,狠毒残忍,欺君纂国的乱臣贼子的代表。回顾曹操形象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弄清其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末大乱不仅使整个社会遭受严重的破坏,也使文化学术遭受浩劫,众乐沦缺。曹操作为一名富有文人精神的政治家,凭借其政治的实力,在促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曹操参与了清商乐的创作,在音律、辞赋、歌舞、收集、创作编排等方面对清商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他提倡文人创作,搜罗歌舞伎乐人才、设立清商署,对清商乐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戏剧到小说《三国演义》都把他塑造描绘成一个阴险多疑、手段毒辣的白脸佞臣。不过历史上的曹操却确确实实是个文武全才。在汉献帝无依无靠、到处流浪的时候,是他独具慧眼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在汉末离乱、生灵涂炭的情况下,是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实行屯田,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是他破除门第观念,唯才是举,尽管其手下大将许褚、典韦、曹洪都出身贫寒,正是这些人的辅佐才使得他的势力迅速发展。说他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