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4月2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联合承办的"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市委党校、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高台县委宣传部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基层干部与牧民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祥主持,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具有特殊的水文涵养功能,河西走廊绿洲农业主要依靠祁连山水源林,近半个世纪,由于人为诸因素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向无序化迈进,直接或间接地对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造成威胁,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保护和恢复祁连山水源林是河西农业综合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4.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指甘肃境内合黎山、龙首山和祁连山之间东西狭长的平原,因位于黄河之西而得名。河西走廓开发历史悠久,秦汉时代已有农垦活动,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通过,现在则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  相似文献   

6.
清代宁夏将军兼甘肃提督苏宁阿在《八宝山来脉说》《八宝山松林积雪说》《引黑河水灌溉甘州五十二渠说》中集中阐述了祁连山水源保护与张掖生存的关系,提出永远保护祁连山森林的深刻见解。至近代,《富甘之畜牧谈》等文又提出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的具体思路。在清末东乐等地的碑刻中,提出了保护祁连山水源的具体措施。明清时期和近代河西走廊植树造林的实践是对环境保护的具体践行。探讨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环境保护思想,对当代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北坡植被的形成、植被类型分布特征、生态效能等的分析, 进一步明晰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有机联系.认为森林植被虽然是祁连山水源涵养的核心要 素,但对祁连山水源生成和涵养调蓄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森林植被,而是祁连山整体.强调要 保护祁连山的植被,更要保护祁连山这一自然综合体.  相似文献   

8.
民俗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要加速发展河西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正>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生态文明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与张掖市人民政府和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积极协商,一致同意联合共建"祁连山生态研究院"。4月20日,"祁连山生态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河西学院隆重举办。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与甘肃省祁连山水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0-34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是联系中原同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往的必经之路。其地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分布有高山、绿洲、戈壁、沙漠,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明廷对河西走廊作了全方位的战略审视,其中对甘州的经营尤为重视,主要体现在陕西行都司治所的迁移。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陕西行都司治所由河州移至庄浪再移至甘州,最终确立了甘州的战略防务体系,这是由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地理形胜比其它各州更为重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清至民国时期,人类活动的许多方面对祁连山区森林造成消极影响,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对周边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绿洲地区的水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祁连山区森林对于涵养水土、改善地区小气候、保障周边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绿洲地区的水利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但是并未能从根本上使祁连山区森林的开发和利用步入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3.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滴滴雪乳抚育河西百万儿女。悠悠丝绸托起汉唐鼎盛,演绎文明的崭新篇章。在河西走廊27.6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共458万优秀儿女,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嘉峪关雄姿和镍都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河西走廊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生态旅游则是一项绿色环保的产业。通过对河西走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客观地分析河西走廊实施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探讨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为把河西走廊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来看,造成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结合古代河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全面分析和看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内大黄山(又名焉支山)、黑山、宽台山把狭长的走廊地带分割成三个区域,甘州回鹘地处其中心区域——黑河流域,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主要农业区,自古为“胡汉交往”的繁华之地。河西地区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地处边缘地带,在中央王朝强势不足的情况下,辖河西走廊各块绿洲的地方政权,很容易割据自立;而甘州回鹘相对于河西走廊这一弓形狭长带状区域,又处于心脏地带,沙州政权、吐蕃、党项、契丹等政权分列其东西。甘州回鹘落脚于此,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强国的政治秩序。从现有史料进行分析,东连西压、南北争锋是其外交措施的主要特点。但由于当时政治格局和其他潜在因素的制约,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各种关系又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并最终灭亡。  相似文献   

18.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绿洲经济的影响,河西走廊城镇间距离过长,景区、景点分布分散,造成了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区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这种状况,应选择"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对河西走廊进行旅游开发。构建以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为"旅游中心地",以古丝绸之路(陇海、兰新铁路线)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战略布局合理、对策到位是促进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部,下辖三县一区,其地理、人文、经济、生态特色鲜明。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用人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地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有许多的交通要道,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走廊”。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因其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又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15世纪以后,逐渐衰落。目前亦是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