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家兄弟有:清官、清越、清晰、清洁、清真、清新、清夜、清账、清亮、清冷、清静、清寒、清风、清雅、清瘦、清贫、清凉、清香、清淡、清偿、清查、清白、清晨、清除、清澈、清醇、清点、清楚、清剿、清高、清朗、清净、清理、清廉、清算、清爽、清醒、清幽、清闲、清秀  相似文献   

2.
以《与朱元思书》为代表,吴均的山水小品,其清峻脱俗而又不失富丽精工的格调,绝立于"绮纷披,宫徵糜曼"的齐梁文坛,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清新恬淡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 ,孟浩然寄情山水 ,关注田园 ,并与之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清幽境界。在他纯粹意义上的山水诗中 ,他以清淡、平和之心 ,写清新、自然之物 ,从而形成了清淡之辞与隽永之味相渗而成的情韵美、清旷之情与清谧之景交融的意境美 ,构成了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武评价其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东坡志林》)。王维的诗为什么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呢?文章认为,这是因为王维在诗歌创作中能将画理与诗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三远”取景,动静互衬,虚实相生,画面分割、主次分明四种方法巧妙地进行构图,创造出一幅幅清新静美、形象生动、富有极高美学价值的画面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正画楼台若夫落星之楼,雕龙作栋,灵波之殿,画凤为梁。薄烟景而矗重霄,跨虹霓而窥云日。莫不飞鱼高揭,鸦吻斜搴。曲槛回风,轻帘挂水。必以规矩,乃成方圆。求其准绳墨,寻其尺寸。柳子曰:"画之,庶不远于理矣。官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执此而求之,庶不远于理矣。  相似文献   

7.
莫友芝是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其诗以"酸涩"之风著称,既以学问入诗,又发乎真情。难得的是,在他的《郘亭诗钞》中,有一部分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如一抹明丽温润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探析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特点,可对莫友芝的诗歌创作特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的“清”,首先是盂诗里的山水景致以清淡闲远为主,其次是诗歌语言的清新素淡,第三是在山水诗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是清高脱俗的。  相似文献   

10.
何谓特色学校之"特"之"色"?特色学校之"特",在其有独特、特有、特别、独创之谓也。这是一校区别于他校的质的规定性。特色学校之"色",是指它的色彩、风格以及它别具一格的韵味。它的色彩一定是五彩缤纷的,风格一定是清新明快的。色彩清新亮丽是它的物质表象。  相似文献   

11.
深婉蕴藉、章法巧妙和清词丽句是施闰章诗歌最为突出的特色。深婉蕴藉直接继承自“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歌传统。施闰章诗歌的章法极为巧妙,五言律诗从容完备,段落划分清晰,布局有序,各有巧妙之处。乐府诗更是别开生面,曲折动人,体现出了诗人的匠心独具。清词丽句则不局限在“清新华丽”这一含义上,而是以“清”为主,“清”,首先表现为清真之意,同时也有清新之味,此外还带有些清寒之气。而“丽”也不是栋丽绮靡,而是淡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染和勾勒。因为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时人也将这种诗歌风格称之为“宣城体”。  相似文献   

12.
白诗之"清"有与清淡派诗人相似的风格,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之诗华藻其外而神骨自清.与清淡派诗人以淡致清迥然有别;清淡派诗人闲适而萎弱少骨,感情冷淡,李白之诗清而不弱,清而不冷,在清新之中注入了刚健雄厚的艺术因子.分析李白诗歌风格之"清"的独特之处,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清美诗歌风格的丰富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3.
传世名画     
展观陈录的《烟笼玉树图》,一股清冷的幽香扑面而来。此画经年已久,绢面已经泛黄,但画中的梅干奇崛豪纵,梅花傲雪怒放,一缕青烟飘逸其上,峥嵘之气展露无余。不禁令人赞叹大师手笔之高绝,怀古之情顿生。此画构图别致,布局豪纵奇崛,气象峥嵘而清新可爱。枝干纵横,以墨笔皴写,湿笔中又呈飞白,  相似文献   

14.
笔下山水     
<正>清人张潮的"文章是案头的山水"一说极妙。当然,张潮之谓必是出于笔者心神与襟怀的山水。就像"落霞与孤鹜齐飞",就像"秋水共长天一色",因为是境有心造且韵有魂出的佳构,读之就让人如临其境,也放眼物量而遐思翩翩了。因而我素喜游记,也爱好将履下眼中的风光付于笔端,而自得其乐也增其胸彩。山水天地间,可谓神韵迸发幻化万千。山有高、峻、博、大之势,水有灵、动、柔、变之魅,那种挺拔执着的力度,蕴含哲学的深刻,那种奇瑰灿丽的风姿,百折千回中潇洒丰富的个  相似文献   

15.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16.
心性被解释为"自性清净心",说此心"本觉",乃印度如来藏系经论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佛学对此义进行发挥,成为华化佛学诸宗的理论基础,并有具体指本觉之"觉"为"灵寂之知"的说法.本觉及灵寂之知说乃佛学界长期争议不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印度及中国自性清净心及本觉说的原义作了整理,并略作评议.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生创作颇丰,其山水游记尤为后世人称道,这其中除了因为其文笔清新优美,景物描写生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人格美震撼着后世读者之心,给读者以艺术美、自然美、人格美三者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所致.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主要表现为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坚强的人格;对人民深切的关怀--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走进上海市嘉定区清水路小学,一股清新、和谐的"清水文化"之风就会扑面而来,让你时时浸润在清水竹韵皆课堂的教育文化之中。屋前石畔,流水清清;亭边檐下,绿竹依依;长廊过道,沪韵、棋韵、书韵交相辉映。无论是"竹之韵"、"水之灵""、石之秀"的环境文化,还是"心静闻书香"、"竹馨听棋语"、"沪韵唱心曲"的特色文化,一草一木,一字一句、一曲一和,无不诠释着清水文化与办学理念的相融共生,透射出清水文化润泽下师生的精神状况;传递着学校的精神力量:清水品质——上善若水、以水为镜;竹子精神——清新、和谐、蓬勃、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