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学》"絜矩"之道是平天下章句中的重要思想,也常被视为平天下理念实现的重要方法论。在儒家平天下理念实现的过程中,"絜矩"之道一以贯之,他人—自我—他人的关系转折、爱民如子的士人担当、以义不以利的处事风度,促进了儒家君子内修成人、外修平天下的现实可能性。儒家的"絜矩"之道所推崇的上行下效、推己及人的入世原则,体现了古代先贤关于修身和治国的朴素思想。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要旨在于揭示一种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不仅为士大夫阶层诚意修身提供了基本方法,也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治国要领,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大学》仍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它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修养方法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宋儒真德秀著《大学衍义》推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义。明代丘浚补治国、平天下之要 ,成《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慎刑宪》为《大学衍义补》第九目。台湾学者王洁卿、清末律学家沈家本非常推崇、重视《慎刑宪》。明孝宗认为该书“考据精详 ,论述该博 ,有补于政治”。《四库全书》编纂者评价该书说 :“浚学本淹通 ,又习知旧典 ,故所条列 ,元元本本 ,贯串古今 ,亦复具有根柢。其人虽不足重 ,其书要不为无用。”总之 ,《慎刑宪》对于研究古代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鉴于此 ,郑州大学…  相似文献   

5.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增广贤文》,从《中庸》、《论语》到《大学》,从“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的理性思维,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永流不竭的源集.  相似文献   

6.
正【初识经典】《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在我国儒学经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从中将其专门抽取出来,编次章句。朱熹为《大学》和《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最后将这四本书编排在一起,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大学》以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地烙印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心灵。经宋儒标举之后,《大学》逐步成为"四书"之  相似文献   

7.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该文主要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要论述,从大学之道出发,围绕如何能够平天下,做出的一番相连续的解释。本文主要是以《大学》里所阐发的以平天下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所采取的礼的规范措施,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8.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9.
学者解释《大学》,向来采用朱熹之说,认为《大学》是一篇教育学论文。实际上,《大学》通篇讲的是君王治国之道,此论可从四方面得以证实:其一,唐儒陆德明、孔颖达已发现《大学》主旨在于为政、治国;其二,从训诂学层面审视,朱熹之论不合《大学》文义;其三,《大学》所征引的文献均凸显君王治国之道这一主旨;其四,《大学》的内在逻辑—先后阐发了治国之前提与治国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记述的是孔子和曾子的思想。全文1832字。这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为此,宋代儒学大学师朱熹将其抽出,列为四书之一。《大学》不仅充满着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也洋溢着古人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德育思想。作者认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学,在探索我国德育发展的今天,《大学》是一篇不能忽视的古代作品。一、关于德育任务的论述《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的就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一部总结历史经验,兼蓄各家学术、探求治国之道的著作。刘安在该书《要略》中,开宗明义提出:他编作此书的目的,并非只为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着探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始终矣。”  相似文献   

13.
丘浚是明代岭南人物在朝廷中最有影响的一位,曾与海瑞等人并称为古代“岭南四公”。他是古代海南历任职位最高的文官,又是一位学者,大儒学家,平生著作甚丰,代表作是160卷的《大学衍义补》。丘波的《大学衍义补脱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出发,总结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经验和教训,其用意是想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来进一步“资”皇帝之“治”的。丘波说这本书“凡古今治国平天下要道莫不备载,而于国家今日急时之先务尤缕缕焉”以丘文庄公集·欲择(大学衍义补)中要务上献奏》)。它取材广博,考据精详,论述赅博,系统完整.因而此书献奏就受到孝…  相似文献   

14.
昨晚一个研究生发来电子邮件问学:"石老师:《近思录》后有朱子评语,‘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四子’是什么意思?是《四书》吗?没有标书名号,可见不是书名。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学者都说这句话中的‘四子’不是指《四书》,而是指宋代的周、张、二程四子。一个师兄告诉我,《哲学研究》有一篇文章说‘四子’并非是指《四书》,是说《近思录》是读周、张、二程之书的入门读物。记得  相似文献   

15.
王宏巍 《华章》2007,(12):57-57
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两千多年来,"修身"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代表之一.《大学》作为一本儒家经典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具体、系统地论述了"修身"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论述了"修身"的方法.因此,《大学》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孔子言论集的《论语》一书,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孔子的好学、勤学形象,而且提供了他关于学习的一些思想。分析这些学习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学习认识,提高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一、学以致道子夏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在这里,《论语》以子夏之口道出了孔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道"。孔子所谓的"道"指的是仁,对内以君子甚至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修身,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对外"推己及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陈垣先生遗赠《史纠》钞本中,有陈垣先生手书校勘批注十余处,为最新出版的《陈垣全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批注部分所未收。《史纠》六卷系明代史学家朱明镐所著史评,对上起《三国志》,下迄《宋史》的"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逐条进行辩驳。陈垣先生遗赠《史纠》钞本所用底本为清钱熙祚道光二十年刻《指海》本,分为上下两册,乌丝栏,版心刻有"学海山房"字样,每卷另起页码。卷首有"陈垣同志遗书"印,全书有朱墨句读符号。现将陈垣先生所作批注移录如下:卷一,第十六页。《宋书》,"王微传"条,"时年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139年前,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先驱们在创办书院时取"格致"为名,其意义何其深远。"格物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儒家宏大抱负的起点,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格物"、"致知"位列八目的前两位,强调了其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与之相呼应,当年格致书院的课程原则汲取了"经世致用"的内涵,可谓目标明确、含义深刻。"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  相似文献   

20.
《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