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卫东,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他这样介绍学校的感恩教育:我们在微观领域不断深入推进感动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感恩中活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恩,在自我教育、相互教育中全面发展。2005年初,学校将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学习纳入德育工作,与学校传统德育活动——“我画名人”结合起来。学生为“感动中国”的人物画像,然后将11幅优秀画像装帧,挂在宣传墙上。同时,引导学生寻找校园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评选出“感动进北”的十佳人物和一个优秀…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出台了,其中第六条新增的”学会感恩”条款引起社会的广泛回应。有人说,感恩不但是美德,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但这恰是当今学生身上逐渐缺失的道德情感;有人说,以往的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起到感恩教育的教化作用,这一条款的补充,填补了当今德育内容的空白……9月13日,由本刊与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校本德育——感恩教育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顺利召开。与会代表畅所欲言,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及学校实践感恩教育的经验。在此,择其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基点。当前,许多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学校教育又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的现象,一部分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为了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我校开展了"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1.学习感恩故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孝亲敬老、乐于助人是中华  相似文献   

4.
感恩絮语     
有两则“感恩”的新闻,让人一喜一忧。 喜的是,青岛的一些学校,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把德育具体量化为生活中一件件感动人心的细节小事。他们把“今天你是否惹人生气”、“今天你最感激谁”当成学生的一项作业,期望通过这种感恩、反省作业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感恩作业”促进道德教育的德育新形式,这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5.
【采写视角】突破感恩教育的德育阈限,把感恩文化培育作为一种开启生命学习成长潜能的原动力教育,既激发学生"想感恩"的愿望,又引动其练就"能报恩"的本领……四川阆中师范附属小学校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系统的感恩文化培育模式,找到了一条基于校本的感恩文化培育新路,奏出了一串美丽的感恩文化音符,并因此而撩人心弦、催人奋进。在专家眼里,这一探索研究的开创性意义,不啻为陷入德育和学习动力困境的学校教育,找到了一种能量充沛而活力强劲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张仲庆 《教育导刊》2008,(11):59-60
2005年开始,以“以美育人”著称的广州市第一○九中学秉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针对在中学生中间中华传统关德日渐缺失的现实,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倡导并实施“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的“三感”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品、学、艺兼优,在德育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良好成效。2008年3月初。我校的“三感”教育成果获得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生活·实践”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新模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视界。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凸显以生活为中心,倡导学生在具身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分析“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涵;透析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建构“立足三个岗位、弘扬四种精神、争做五好学生”为宗旨的校本德育课程,并设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主题活动。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教育场馆,在学生获得多元生活实践体验中,推动“生活·实践”教育与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双向对象化,在互为转化中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精神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8.
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历史,以感恩教育作为践行具身教育的载体,明确主题教育活动目标。通过对感恩教育回归生活、尊重规律、身体力行、多远评价、家校共建等措施,将感恩教育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做中体验、感悟,最终内化为德育认知的德育范式,使具身教育的校本化实践更有质效。  相似文献   

9.
麦峰 《中国德育》2010,(12):61-62
黄城根小学是一所有106年历史的小学,目前有1656名6—12岁的在校学生。从2006年开始,我们针对当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现状,开始了历时四年的教育探索。我们秉承生活德育的理念,让教育过程贴近学生,并且以“在感动中收获,在责任中成长”为主线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形成自律、诚信的品格以及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杨丽 《下一代》2012,(7):43-43
盛夏时节,沈阳市沈河区文艺一校的校园就同这个季节一样,一种火热的情愫在师生间传递着,这就是“感恩”。2012年7月6日,文艺一校召开了“赢在感恩”《下一代》杂志品赏会。我们的师生和家长共同走进了《下一代》,品读《下一代》杂志2012年第三期,因为这里刊载了我校的德育感恩教育专题,收录着文艺一校的教育硕果,凝聚着文艺一人的智慧与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中,“学会感恩”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反映社会对德育的关心,体现了时代新意。鉴于目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和家庭教育的缺位,有针对性地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就显得十分及时而必要。它不仅填补了德育内容的空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恩、感恩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传授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感谢,学会感激,学会感动,学会感恩。我们相信感恩教育与心育的融合,必将谱写和谐德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可有下列启示:“仁爱”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核心;“孝悌”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义”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张宏 《教育探索》2006,(5):98-99
当前许多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表现为一种道德上的缺失。懂得“感恩”是良好品德的基础性素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唤起全社会关注与参与才会取得实效。“感恩”教育除了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协调配合外,还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5.
校本德育工作主要是要解决德育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问题。就我校的实践来说,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贯穿了一条“回归自然”的思想主线,因为过去德育的最大弊端无疑是人为地拔高,高到脱离教育整体的实际,脱离学生成长的实际,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这也就是说,德育要从“天上”回到“地上”,脚踏实地向前走,妥善处理好与教育整体、学校管理、学生成长、学生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曾宪云 《下一代》2011,(5):23-23
辽宁省宽甸县八河川小学积极开展“三个一”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为了使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励志、成才、感恩》,并以此为载体,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背诵一个励志警句”、“每周讲述一个感恩故事”、“每月训练一个好习惯”系列活动,增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守则》里增加了“学会感恩”后,语文、德育的教师纷纷要求学生以此为题进行写作。结果,学生的作文要么落入俗套唱高调,要么矫情做作不感人。原因何在?我认为无论是写作者还是指导者,都没有弄清“感恩”写作里应该包含着具有递进关系的感觉、感动、感悟的三重体验。  相似文献   

18.
感动了整个中国的深圳歌手丛飞的遭遇,给教育留下了沉重的反思,我们不仅扪心自问,教育最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做一个知恩善报的人。笔者试从“感恩谁”和“如何培养感恩意识”两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一、感恩谁1.感恩亲人。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无论你身在哪里,她都紧紧跟随着你,给你希望,给你力量;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在你迷路的时候为你指明方向。而“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母亲是只知奉献从不索取的代名词,母亲是拧满弦的老钟。“家”是心和身的归宿,“妈”是“三春晖”般最圣洁最无私…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是徐汇区一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学校,但很久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却感觉如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而通过近几年主体性德育的实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感动、不懂感恩、不知珍惜、不讲道理,而是我们传统的德育缺乏实际的感召力。没能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能做到“为学生说话、说学生的话、让学生说话”。  相似文献   

20.
近日,无意中进入某教育网站,其中一则校园新闻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中心校开展了‘感恩母亲’主题班队活动,使全体学生又一次受到了感恩教育。在活动中,……”从字里行间,笔者感受到该校既重视学生德育,又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让德育落地生根。可接下来的活动图片却令人大跌眼镜,因为四张图片中有三张的背景都是一模一样的,包括班队活动的题词,从剩下的一张学生合唱的集体照上的衣着和人物看,依然是同一个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