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扣题分析并与运算意义挂钩才是正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用五年制四册77面上,有一道例题(例4)是“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我见一位教师的教法是,先安排几道求总数以及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简单应用题给学生口算,然后将其中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简单题——“二年级一班有40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的条件予以改变,使它成为这堂课要讲的例题。针对这一倒题,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14页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分除”和“包含除”应用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与前面编排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比较,教材例4、例5的总数投有直接告诉。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教学时可采用读启导学法,通过读,启、讲、摆、想、议、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3.
整数应用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随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逐步出现而出现。在小学一、二年级,主要是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即简单应用题,二年级有一部分两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三年级以上则主要是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复合应用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教学。(一)整数简单应用题的教学1.启蒙阶段。这是对应用题的感知阶段。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应用题因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应用题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关系几个数共同的约数与倍数的问题,也就是公约数与公倍数的应用题,一般都是求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在解这类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准确计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一、常见的公约数问题例1某实验中学初中一年级有98人,初中二年级有126人,初中三年级有112人。学校组织植树,需要将这些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若保证使每一组的学生都是同一年级的,那么每组最多可有多少人?共可分成多少个小组?解析从题中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不等,若要求每个小组人数相等,并为同一…  相似文献   

5.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2,(31):43-43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中“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编排上注意了承上启下,从旧知识迁移入手,在每道题前都安排了一道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铺路搭桥。因此,教学每组应用题时都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变成两步计算应用题。使学生看出两步计算应用题同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组应用题。第一组中有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中有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第二组在数量关系上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和;第三组中教材通过改变例4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三册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2.初步掌握找中间问题的方法。3.初步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练习题: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车站下去18人,________?(先让学生演示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提出问题,并写出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 师:这道应用题同学们只要直接将题中两个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就解决了,这样的应用题叫做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同学们开始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出示课题)。  相似文献   

7.
两步应用题教学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教材第三册五单元的加减应用题,四册三单元的乘加、乘减,几倍求和、几倍求差以及先算加减法的加除、减除等应用题,都是两步应用题的起步。两步应用题是一步应用题的发展,又是解答多步应用题的准  相似文献   

8.
从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要教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怎样从简单应用题过渡到两步计算应用题,对学生升入中高级学习三步以上的复合应用题有很大的影响。一、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准备 1.教好简单应用题,为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通过概括,应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如下的九种类型。加法应用题有两种:①求共有的数;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相似文献   

9.
六年制数学第五册中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本册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怎样帮助学生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呢?我认为可进行如下几种形式的训练。一、并“并”是合并的意思。即把两个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我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向学生出示下面四道题: ①食堂买了4袋大米,每袋150斤,食堂买来大米多少斤?  相似文献   

10.
二年级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开始,是由简单应用题到复合应用题的转折点。而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又是其他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是由两个基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学习“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已经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也就是说,他们学习此内容是有较多知识储备的,教师如何牵线搭桥,促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基础自主解决问题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引入出示:去年的3月5日,我校三年级同学共做好事36件,四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8件。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生1:我可以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四年级做好事几件”,第二个问题是“三、四年级一共做好事几件”,第三个问题是“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做几件好事”。生2:我…  相似文献   

12.
二年级下期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类型有乘加、乘减、加除、几倍求和等,是在二年级上期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继续学习连乘、连除及用综合算式解答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做好准备。通过系统的复习,熟练并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分析法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认真地分析子教材系统和学生实际,应用变式促思维、对比明算理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在变式、对比中进行复习,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达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的目的。以下谈谈组织复习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通向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桥梁。"九义"教材(六年制)从二年级到四年级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引导学生有序地把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得深人,扎实。一、解答相关联的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  相似文献   

14.
(本册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开始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步到两步是第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比,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及数量关系式:①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②三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准备题: ①新镇小学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板书:160+114=274(人),[三年级的人数]+[四年级的人数]=…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3小节例1、例2、例3的教学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起步教学,是学生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开始。学生从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到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不仅是一个量的飞跃,而且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是解答更复杂应用题的基础与关键。那么,怎样抓好这一起步,帮助学生完成好这一飞跃呢?教学中我体会到应从结构入手去寻找突破口。两步计算应用题由两个连续的简单应用题组成,其中第一个简单应用题的问题就是第二个简单应用题  相似文献   

16.
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五年制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它由两个相关的一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组成。在教材中有两类:一类是给出三个已知条件,用两步计算,如例1和例2;一类是给出两个已知条件,其中有一个隐蔽的条件,解答时需要先找出这个隐蔽的中间问题,才能计算,如例3。教学好这类应用题,将有助于突破解答其他多种两步应用题的难点,为学习多步复合应用题打下基础。为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这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简析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页。本课内容是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开始,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又是解答多步应用题的关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简单的一步应用题复合而成。解题时,要恰当地提出隐藏的中间问题,既要从所示的问题找缺少的条件,又要从已知条件来考虑能解答什么问题。所以,教学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时,必须抓好一步应用题向两步应用题的过渡,使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比较容易的加、…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4题。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初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能解答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②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③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前,找准联系,作好铺垫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见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第100页)是由简单应用题发展而来的。教学前要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熟悉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为学习两步应用题作好铺垫。1.例1和例2教学前的铺垫练习。100页的例1,是由“求剩余”和“求和”这样两道简单应用题纽合而成的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102页的例2是连续“求剩余”问题。在解题思路上,这两个例题都是  相似文献   

20.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从五年制二年级上学期开始。统编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3节“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和第四册第四单元第2节“两步计算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