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卉卉 《海外英语》2011,(2):113-114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衡量译作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固定一条,而应根据原作的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因素进行变化。古诗的翻译标准尤其应该倡导多元化,译作的优劣应该从音韵,句法,意境翻译等方面的贴合度进行综合考量,以最佳近似度为原则,从各方面尽量接近原作。同时,试图通过这套理论,找出李白《送友人》三个英译本中最符合原诗的版本,证明在现今的多元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理论,非固化、抽象的教条。影响严复和鲁迅翻译策略的社会因素,说明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充分认识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冯岩松  段宁 《文教资料》2006,(25):54-55
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理论,非固化、抽象的教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严复和鲁迅翻译策略的社会因素,说明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充分认识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翻译批评中的他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必然存在差异,如何对待译作中的异质成分或“他性”,是翻译批评需面对的重大问题。从翻译实践与当代文化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看,应该打破传统翻译观的束缚和对忠实标准的执着,注重差异,建立“他者”意识,更多地倾听“他者”的声音,使翻译批评向着多元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标准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译界普遍认同译作应忠实原文.但不同的理论对忠实内涵的理解却有差别.从翻译各个流派坚持的忠实原则来看,忠实观存在多元化、多维度、动态的特性.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策略或是兼而有之要看以何种忠实为前提.归化与异化并不矛盾,它们互补共生,为不同的忠实而服务.  相似文献   

7.
翻译原型论仍处于元理论探索层面,需吸收建构主义译学观的营养。原型的四个本质特征,即优先性、抽象性、整合性和可扩展性,在翻译整个范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型是我们在翻译评价活动中的一个认知参照点,最佳译作样例是"底线参照点",译作理想原型则是"顶线参照点"。"底线参照点"让特定时空下的翻译评价标准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顶线参照点"让翻译保持无穷魅力的本色,推动着翻译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是指译作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应当等同于原作读者对原作的理解(Nida,Eugene A,2001:87).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源语文本和译作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的标准,是对传统的将源语文本和译作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标准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夏宜名 《海外英语》2013,(2X):141-142
传统翻译理论对译作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忠实"与否,自翻译文化转向以后,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众多因素被引入翻译评判标准。该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从译者的"能动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研究厄杰顿《金瓶梅》英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译介的主要因素,及译者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文学翻译理论。文章主要从译者、译作与文学翻译的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一探讨文学翻译问题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译者自身素养与态度、译作的选择、文学翻译的规范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明 《考试周刊》2010,(17):31-32
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充分认识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的关键。古今中外.严格按照翻译标准译出而又获得读者认同的译著比比皆是。但同时有些译著虽然与翻译标准格格不入,却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本文作者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满足最大多数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衡量成功的翻译最重要的标准则是最广大读者的感受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美国汉学家华兹生汉诗译介成就斐然,其译作已成为西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备书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考察华兹生的汉诗译作发现,其译诗选本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侧重名篇诗作,崇尚中国抒情诗和中国民族特色的诗篇、参照底本多元化等。这种选本特点既把握了中国文学的精髓,也提高了其汉诗译作在英语国家的可接受性。华兹生的汉诗翻译选本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操纵学派的角度系统分析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的莎士比亚译作《李尔王》,用操纵理论三要素之一的赞助人要素对比其三人的翻译活动。以期突破翻译界一直以来的单一评价标准,转而从文化学派系统多元的理论角度分析其译作的历史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是评价译作良莠的准绳,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成为合格的译者必须熟悉翻译的标准。该文对一些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严复、鲁迅、傅雷等中国翻译家的翻译标准理论,而对于西方翻译标准理论,着重探讨了纽马克征对不同功能的文本所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的翻译原则。最后阐述了合格译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阐释,其注重译作读者的反应。功能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强调译者有权利按照翻译的目的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诗歌翻译应将两者相结合,实现译者与读者的共鸣,并实现译本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李辉 《教育探索》2011,(4):35-36
"5A"翻译教学模式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译作实施多元化评价,在完成翻译任务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翻译技巧,再拓展到对翻译理论的学习中,帮助学习者实现系统理论知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建立翻译学的关键。纵观中外翻译史,翻译标准之名目、之理论可谓五花八门,但能集百家言,彻底,系统地解决此问题者,似乎还没有。笔者提出: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就是比较科学的标准。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