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愚公真愚     
在《列子》中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位“年且九十”却要“毕力平险”的倔老头形象,为的是表现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决心。于是后人对愚公百般敬仰,为他的精神折服不已,纷纷感慨“愚公一点都不愚”。难道愚公真的不愚吗?我却说愚公很愚。愚公要移山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他也是想为子孙后代考虑,使他的儿孙出入不致翻山越岭,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挖山要花费他子孙数代人无限的精力,一年才能够往返一次,难道他希望他的儿孙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挖山上吗?忙忙碌碌一辈子,没什么作为,没多少回报,却整天…  相似文献   

3.
一篇《愚公移山》,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则寓言故事,更是将其寓意推向了时代的巅峰。今天重读这篇寓言,笔者感到过去对愚公形象的理解似乎欠缺了一点什么。愚公是一种象征,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愚公的形象就是人们所企盼的领导者的形象。下面试从五个方面作一次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脍炙人口,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塑造了愚公这一鲜明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同时也说明了克服困难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文章通篇运用对比,突出愚公的光辉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直用人名对比,增强讽刺效果。 文中主人公直接命名为“愚公”,因为他移山面临着种种困难:一是自己年老体衰,“年且九十”;二是太行王屋二山既高又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三是力量弱小,仅靠全家力量,“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四…  相似文献   

6.
《愚公移山》学校管理与教研尹建芳《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相似文献   

7.
抗战剧作为反映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演剧形式,展示着那一时期中国曲折跌宕的历史形象,而其中也不乏大量优秀的作品。《雪豹》,作为抗战剧中的经典,对于人民群众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纵观国际社会,国家形象的塑造已成为体现国家竞争力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而以传媒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又是最容易被群众、世界所感知到的表达方式。本文将从国家形象的视角对《雪豹》进行解读,尝试分析此剧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学习《愚公移山》一,落脚点应该是体会愚公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从而认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主题。应该说“愚公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仅局限于此,则愚公就极有可能给学生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干形象。其实,愚公还是  相似文献   

9.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听了初一的一节语文课,课的重点是分析愚公的形象。在老师的诱导下,多数同学很快概括出:愚公是一位敢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英雄,而其中一位同学则说:“愚公真愚,自不量力。”授课老师愕然,接着便摇头不已,否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听到此处,我想:这位同学的回答也并非无道理,他突破了“思维定势”的限制,换了角度去思考问题,别具新意,应该表扬。再说,现在素质教育不正提倡创新思维吗?老师为何要全盘否定呢?究其原因,老师的回答很“实际”,“考试卷上的愚公形象只能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否则一分不给。由此我想,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之中,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讲了多少年,但目前中小学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旧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育者喊着素质教育的新口号,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校教学的改革工作有名无实。就如上老师做法而言,确实有情可原。因为考试时将愚公的形象答成“愚公真愚,自不量力”不但一分不给,连任课老师也变得毫无素质了。无奈之下,只能否定同学的别解。然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们是否想过: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从应试...  相似文献   

11.
管理者自身形象塑造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是管理者权威的真正内核。管理者只有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在下级群众和上级领导、单位内部和单位外部塑造良好的形象,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一文核心落在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上,怎样认识这段对话的内涵,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初中第五册)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而愚公则如上所述,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坚持移山。”对于这段概括,笔者有不同看法,析述如下:(一)《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愚公形象时肯定愚公“有远…  相似文献   

13.
十三世纪中叶,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了戏剧创作繁荣的局面,元代杂剧的兴盛,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优秀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和斗争,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典型,其中封建叛逆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学都有过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索元剧封建叛逆形象塑造的特点和意义,以期有助于这一时期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屋山区是当年毛泽东所写《愚公移山》寓言中愚公的家乡,平均海拨1200多米,它是我国山区的一个缩影。因自然条件恶劣,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加之十年九旱,经济严重滞后,山区群众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艰苦。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已拉开了很大差距。为了王屋山经济的振兴和科技的发展,实现山区区域经济化格局,早日使大山群众脱贫奔小康,济源市第四职高党支部率领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职业教育论述,发扬愚公挖山精神,广开思路,在职教办学中闯出了一条路子。一、宣传群众,促使山区农民更新观念每年招生期间,该…  相似文献   

15.
周彩霞 《考试周刊》2012,(88):26-27
本文从图书馆形象塑造的理论入手.分析了图书馆理想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图书馆形象塑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的本质形象是公仆,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所体现的形象.新时期,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忘记公仆身份,搞特权,大兴形式主义,脱离人民群众,影响到执政党的稳定.领导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走群众路线,善于自我批评,塑造顺应时代要求和公众期待的公仆形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塑造良好旅游形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不少城市旅游产品同质化,使得其在形象塑造过程中趋同,这导致了城市旅游形象模糊,没有特色,从而丧失竞争力。如何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塑造一个鲜明的旅游形象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海口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海口市旅游形象分析,针对海口旅游进行总体定位,最后分别从理念形象塑造、视觉形象塑造和行为形象塑造三方面对海口市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其中士子妓女爱情剧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妓女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生活,有其独特、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阅读的空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一味地以自己或某个学生的见解作标尺,把学生的充满个性的思维抹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例如,《愚公移山》这一课,列子通过寓言的形式为大家塑造了一位名叫愚公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老人形象,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塑造了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这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诉求,彰显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肯定。延安时期劳模的产生经历了由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的普通群众发展为地方性模范人物再发展为全社会的劳模的过程,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塑造劳模形象的内在逻辑理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劳模形象的塑造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群众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