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青铜器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防腐蚀处理及保护,是一个较难彻底解决的研究课题。1982年本人曾参与对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的三面汉镜进行去锈及防腐蚀处理实验,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了。现在对此观察,达到了防腐蚀的效果,为青铜器的去锈防腐蚀处理探索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造成青铜器腐蚀的原因有许多,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青铜是一种合金。金属与外界环境接触,不可避免地要和大气中的各种腐蚀介质发生一些化学反应而造成青铜器本身的腐蚀。这是与其他金属物体共同遇到的一个腐蚀及防腐蚀问题。青铜器文物的腐蚀过程也有其特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社会后期,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青铜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种特殊用途,即作为金文档案的载体材料而存在,它作为历史上档案载体材料的一种,对金文档案的出现、发展、消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解析商代青铜器饕餮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本文通过对饕餮纹的特点及饕餮纹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来阐述饕餮纹的内容,以此来说明商代饕餮纹在青铜器上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石艾凡 《大观周刊》2011,(37):119-119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春秋晚期青铜器纹饰的类别,指出春秋晚期青铜器灵活多样的纹饰装饰手法、天人关系的新变在青铜器纹饰上的充分表现以及纹饰的象征性内涵来解读了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富丽豪华和五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各大文化与科研机构展开文物数字化和数字馆藏建设的研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实体表现,然而目前国内青铜器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文献与博物馆中,存在文物资源信息分散、数据质量不佳、数据关联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青铜器概念与术语进行分析,构建青铜器本体模型,将本体模型映射到图数据库中,利用Neo4j数据库构建青铜器知识图谱并探讨相关应用,实现对青铜器知识的关联与挖掘,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发现,为青铜器数字馆藏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是新发现的重要的带铭青铜器。芮太子白鼎是一件春秋早期芮国青铜器,作器者芮太子白是芮国的重要人物,其所作铜器数量较多。曾伯宫父匜是一件春秋早期曾国青铜器,流口上端封闭,有立鸟钮的器盖,形制特殊;作器者曾伯宫父穆是曾国贵族,其所作铜器还有两件鬲。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的发现为春秋时期芮国和曾国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二节我国原始的书籍 (二)铸在青铜器上的书我国商代和西周是使用青铜器极盛的时期,许多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和甲骨文同样,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青铜是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所以叫做青铜。它比红铜(纯铜)的熔点低,硬度大,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范铸工艺发展的新阶段,极具特色的繁复透空青铜器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透空一词主要强调这类青铜器的空间结构特点。透空青铜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西周中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达到鼎盛,器物型制和附饰与楚文化青铜器相似,是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透空青铜器纹饰区都存在分型面,是陶范铸造技术范面修饰的延伸和发展,与失蜡铸件的软模根本不同。透空青铜器纹饰单元的小孔、交织的铜梗等,是范铸工艺的创新性运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铜盘附饰中的铜梗,其表面褶皱并非失蜡铸造的直接证据,而是典型范铸工艺中内腔流铜不畅的表现,是因为泥芯上流铜腔道过长或弯曲过多,与失蜡铸造无关。先秦透空青铜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发展,是对范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Cosmo3D是VRML(虚拟现实造型语言)软件工具,它是C+十应用程序接口,用来支持跨平台(包括从PC到工作站)、高性能、交互式及实时三维图形在Internet上的应用。VRML的三线工具包COSmo3D支持VRML的语义环境,其中包括字段、事件及路由选择。除了在创作动画及游戏软件方面使用外,还可以对VR14L文件读写及渲染,例如可以实时地对动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刻划。Java和Internet的三维工具包Cosmo3D是一个图形库,它支持Java3D及Java应用程序与Cosmo3D库在本机上联编。Java3D是Apple、lute、SGI及SunMicrosystems公司共同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远古的夏、商、周时期,有一种独特的档案书写方式———用铸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或厚重或精巧的青铜器物上。人们把上面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是"吉金文"的简称。另一个名称叫"钟鼎文",是因为很多的金文都铭刻在钟和鼎上的缘故。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国的古代青铜器,就是遗留下来的宝贵珍品。青铜器的种类之多,流传之广,久已闻名世界。 青铜器品类繁多,造型奇异,纹饰精美。从最早的一把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铅青铜小刀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的青铜  相似文献   

12.
2016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馆联合推出了"其金孔吉—一商周青铜器艺术"展览,共展出62组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本文从这次展览的展品出发,选取两个主题进行讨论。一是商代长江流域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二是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的变化。第一个主题,本文从这次展出的要和鬲出发,讨论了商代中原及北方地区所见的带有长韵状扉棱的铜器,认为它们与长江流域具有一定联系;第二个主题从展出的春秋中期青铜器出发,讨论了这一阶段青铜器造型及纹饰风格的变化,指出,春秋中期在青铜器风格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独立进行讨论,这样更容易把握和理解春秋时期青铜器风格由西周风格向列国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文字的产生及文献和文献载体的关系,论述了文献的载体由甲骨、玉石、青铜器、简牍、简锦、纸到胶卷、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演变过程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铜铸镶作为一种青铜器装饰工艺,在东周时期存续了较短的时间。红铜铸镶可以分为透镶和半镶两类,其中半镶红铜的固定又存在"自带支钉"以及"使用芯撑固定"两种不同的技法,通过X射线成像分析可以有效地进行甄别。从红铜铸镶的工艺演变来看,透镶属于早期的探索,然后过渡到成熟期的半镶,其艺术风格影响了其他一些青铜器;最终红铜铸镶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局限,逐渐让位于其他装饰工艺。从最初简单几何纹以及少量龙纹的透镶,发展到纹饰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布局工整的半镶的过程,伴随着铸镶青铜器种类的显著变化。铸镶工艺的发展,与青铜容器的实用性和装饰需求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半镶的复杂红铜纹饰,在形制相近的不同青铜器上,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细节处理,这些信息能为铸镶铜器的生产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历年出土大量周代文物,其中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青铜器已有简要报道。本次选择滕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出自庄里西墓地的18件周代前期青铜器进行简要介绍,以展现墓地连贯的年代跨度,并进行合金成分及泥芯材质检测分析。庄里西周代前期青铜器主要体现周文化特征,通过类型学及制作技术分析,也可甄别出少量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类型及其保护的方法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档案 ,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 ,骨是指牛的肩胛骨或其它兽骨。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 ,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甲骨档案的保存采用窑藏法 ,即所谓“登于天府”。甲骨档案主要出土在宗庙建筑右半穴或地下室的圆窑中 ,窑深一般都在2公尺左右。金文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 ,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 ,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金文档案的保存也采用窑藏法…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夏商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夏朝的青铜器发现较少,夏朝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时期。所出土的文物大多停留在青铜石刀层次,青铜器制造技术尚不成熟。而商朝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顶盛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出土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商朝以后,随着铁器的冶炼与使用,青铜器逐渐暗淡下去。  相似文献   

19.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东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吕梁山南麓地区春秋时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该墓地的发现,不仅对于认识东周时期晋文化向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土的青铜器对于认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选取其中的五座铜器墓(M18、M20、M21、M22、M36)进行报道。这组墓葬,年代范围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阶段,涵盖了该墓地已发掘墓葬的时间范围,对于整体认识该墓地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0年11月,辽宁省盖县(今盖州市)九垄地乡南窑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处青铜时代墓地。(图一)营口市博物馆闻讯后到现场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发掘墓葬7座,墓的四壁为小薄石板砌就,墓底铺石板。出土陶器有刺点纹细颈瓶和素面直筒罐。另在群众手中收集到该墓地出土的镐形青铜器。(见照片)该器物通长20.5厘米,宽6.5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