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戳脚翻子拳     
戳脚翻子拳,传统拳种。系戳脚与翻子融合发展而成。戳脚原名“九翻鸳鸯脚”,简称“九枝子”,又叫“趟子腿”。原有九趟(套),后来以此为母,又创“文趟子”九套,原来的九趟即改名为“武趟子”。所以戳脚又有,文、武之分。  相似文献   

2.
和WE8LE相比,WE9在人物特技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有的人可能看到了,“双足虚晃”和“低弧度大脚”两个特技在列表中消失了,这两个和其它的特技有一个不同,就是其它的都是“增强型”,就是让相应的动作效果更好,而这两个是“拥有型”,只有拥有此特技的球员才能做出那个动作,其它  相似文献   

3.
摇曳多姿的洛杉矶全明星赛甫一结束,2003-2004赛季常规赛的下半程随即开始。 全明星周末虽然是一个篮球节日,但主要是对球迷来说的。而对于多数球员和教练来讲,那不过是一个调整的好时间,一个休憩的驿站。歇过脚后,则需快马扬鞭。后半程的比赛无疑更为紧张、激烈和富有悬念。 而回顾前半程的比赛,都和“大”有关,身在大时代的NBA背景下,东部是“大变局”,西部是“大冲突”。要说未来下半程的走向,同样有几个大看点悬在那里。  相似文献   

4.
祝大彤 《武当》2005,(2):16-17
“抱虎归山”和“下势”二式最能体现传统太极拳之根本拳理拳法,且具养生妙用。如“其根在脚”“形于手指”“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笔者根据拳之理法悟得此二式的养生机理,即被动练拳。“手动脚不动,脚动手不动”之养生心法。下面将此二式养生式作一介绍,久练必有大益。  相似文献   

5.
李应昊 《中华武术》2006,(11):27-28
“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太极拳是个例外。太极拳把稳固的下盘作为实用技击的基础,另外,一个通常的道理就是脚的出击,虽然势大力沉,杀伤力大,但无论如何脚的收放自如都不如手,这就带来了脚出击后落空被捉的危险,太极拳老谱说“抬腿三分险”。正因为尽知个中奥妙,太极拳的出脚、踢脚、震脚,具有不同于其他拳术的技术规范和实用技击内涵。  相似文献   

6.
1月23日,第79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即奥斯卡奖开出入围名单。一时间奥斯卡战线硝烟弥漫:为一尊小金人机关算尽的老将、无心插柳瞬间平步青云的新丁、使尽浑身解数自毁形象的美女、深藏不露等待一鸣惊人的黑马……各路兵马云集贝弗利山庄,上演着一年一度的倾情“论剑”。却说,“世界足球技术与科学学院奖”,即“足球奥斯卡奖”也没闲着,脚挨脚地推出自己的“世界足坛奥斯卡”入围大单。当时就有看官不干了,炮轰这是在搞跟风的噱头。为及时答疑释惑,给诸位看官一个明白,“学院评委会”委托俺详细解读入围大单。俺会用“虚拟足坛大片”与真实电影两相对照,一一道来。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相似文献   

7.
吴式太极拳特点之一是“斜中寓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是由身法(躯干部分:从头顶到臀部)、步法(下肢大、小腿和脚)相连接,合成为一个弓步动作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10):22-24
(接上期)七、关于上下相随原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为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讲解:“神领,眼到,手到,足到,身到。”这就把上下相随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走架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领四到”,协调完整。即《拳经》上说的“一动无有不动”。推手时更要做到“一领四到”,才能有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圆活之趣。  相似文献   

9.
张洪国 《武当》2010,(3):38-40
戳脚的核心要义为,“手为先锋,脚为主帅”。其手法和腿法在戳脚拳中的地位是,“脚踢七分,手打三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也”。这一要义使得戳脚有了“手脚并重,突出用腿”的风格特点,也使得戳脚广为流传,被武林中人誉为“北腿之杰”。  相似文献   

10.
澳洲"鱼雷     
伊恩·索普在水中就像一枚鱼雷,以惊人的速度向对手以及世界纪录发起冲击。伊恩·索普这位澳大利亚泳坛的传奇人物最引人注目的不仅是15岁时在吉隆坡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上一人独得4枚金牌的骄人成绩,还有他那一双16号的大脚。现年16岁的他也总是想尽办法掩饰自己是“脚比年龄还大的男孩”。这位世界最年轻的男子游泳冠军极不情愿地说:“是的,我的鞋很夹脚,但我还是坚持穿16号的鞋,我可不想让脚再长大了。”肯·索普说他这位明星儿子“现在对他自己的脚有些敏感”。冠军的母亲玛格丽特还说:“他从小就长得大,并且一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我在50年的武术训练中,深刻体会到武术基本功中的旋风脚,是一个在套路中经常有而又难以掌握的一个跳跃类动作。剖析这一动作的力学特征,对改进技术、提高训练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旋风脚的动作结构复杂,整个动作包括上步起跳、转体腾空里合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新生初学站立式起跑时,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同手同脚”现象即手和脚在同一侧的错误动作。而我在四年级的教学中竟也出现了不少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同手同脚”。   为了更好地纠正错误的“同手同脚”动作,我们首先来讨论“同手同脚”动作是怎样形成的 ?我认为,站立式起跑的“同手同脚”动作形成的因素是:   1.学前教育的忽视   站立式起跑的“同手同脚”动作最早出现在幼儿活动教材的跑类游戏或竞赛中。可是由于幼儿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相对简单的缘故,幼儿教师对“同手同脚”动作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从而使儿童“先入为主”,…  相似文献   

13.
道家无极拳     
无极拳系道家秘传的高级拳术,其主要特点是手、肘、肩、胯、膝、脚等部位的动作均讲究“无极圆”。用于实战技击时,这些“圆”转动起来宜于防守,便于出击;而用于养生健身时,这些“圆”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天地相融,达无私无义、无我无他、无形无象之境界。  相似文献   

14.
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和北京德道传媒公司联合主办的2006全国首届脚斗士大赛总决赛于12月23日-24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隆重举办,来自全国6大赛区3个级别的冠军选手为争夺脚斗士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的全国总冠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而3个级别的全国总冠军与最敢斗奖得主获得者之间争夺“全国脚斗王”的最高荣誉称号。我院脚斗士队教练邹本旭所带的体育教育系05级学生尚元场经过激烈争夺获得“全国脚斗王”的最高荣誉称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为其颁布发奖杯及奖金20 000元。沈阳体育学…  相似文献   

15.
马原年 《武当》2006,(9):21-22
武术界有句谚语,叫做“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我认为这句话可谓亦是亦非。是者,“戳脚”、“弹腿”多用脚;非者,“南拳”、“通臂”多用拳,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6.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17.
泰拳的拳法分为五种,综述诸如: 一、刺拳;二、直拳;三、摆拳;四、屈臂勾拳;五、重击拳。泰拳的拳术,分为大招式与小招式两种。其中大招式有十五套,小招式亦有十五套。不少泰拳名师都以脚上硬功夫而著称,如全泰第二号拳师乃沙玛,号称“飞将军”,浑名“穿心腿”;老冠军狄西利,号称“通天膝”,1985年应邀赴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比赛,美方拳师因畏惧其脚上功底坚实而拒赛,结果他只能和同去的徒弟“小超人”差莫碧登擂台作示范表演。泰拳中的拳、脚、膝、肘都是招招凶狠的杀着,特别是坚硬的膝盖和肘  相似文献   

18.
戳脚     
戳脚:是以腿脚功夫为主的一种拳术。相传起于宋朝,盛于清末。戳脚侧重腿功、脚功,而且技法系统,享有“北腿”之誉。拳谚中说:“拳打三,脚打七”、“手似两扇门,全靠脚打人”,是说腿脚在武术技击中极为重要。传说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中,武松就是使用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取胜的。戳脚流传至今有文、武趟子之分。戳脚的技术特点是:手脚并用,矫捷刚健,紧凑严密,灵活善变。以腿法见长。戳脚的套路在练  相似文献   

19.
一、不可思议的人物 南美这块神秘的土地从古至今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里诞生了令人称奇的玛雅文明,诞生了热烈而又怪异的舞蹈,诞生了躁动的音乐,诞生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更重要的是——这里诞生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足球,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性格迥异的球星。 这里有“外星人”、有“野兽”、有“独狼”、有“魔鬼脚”、有“金毛狮王”、有“花蝴蝶”、有“疯子”…… 这里还有球王。 先是贝利,然后是马拉多纳。 这是惟一两个被公认为球王的球员,他们都成长在南美大陆。我们应当庆幸自己也生活在他们的年代,就算年轻得无法即时目睹他…  相似文献   

20.
吴斌楼传奇     
吴雄 《精武》2006,(12):56-57
吴斌楼,1898年生于河北蠡县齐庄。自幼拜曾获清朝皇室“御翻子”封号的“铁腿”魏赞魁学武十余年,尤以“戳脚翻子”声噪乡里。“戳脚翻子”又称为“九翻子”,是北派具有独特风格和悠久历史的拳种之一。十大门户“洪、留、戳、指、磨、弹、查、炮、花、龙”中的“戳”便是“戳脚翻子”。该拳套路严谨连贯,手法灵活敏捷,注重腿法,前后左右兼备,变化多,式子多为小架,美观大方,且注重内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