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霞 《山东教育》2003,(21):65-66
文章的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显豁性题目。议论文、说明文和比较单一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属于显豁性题目。二是含蓄的题目。一般说来,散文和小说的题目是比较含蓄的。现结合目前的中学课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文章题目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精义》是一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散文理论著作,但《文章精义》也遗藏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作者的名字和生平。本文考证,此书的作者并非习称的宋代李笙,而是元代李淦:进而追寻世称《文章精义》二卷,今只见一卷,另一卷的下落何在。  相似文献   

3.
唐弢是现代文学史家,也是现代文章学家。统观唐氏的文章学著述,可以发现其贡献主要有三:一,构建了较为科学的文章学体系;二,较为全面地揭示与剖析了关于文章本体的原理与问题;三,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文章写作理论。由此可见其文章学家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章学家。他一生写作不辍,著作等身。文章内容广博,文本齐备。在文章理论的建树上,他主张文质统一。文德一致,师古必须随时,讲究文章为社会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文章的内蕴来说,一篇作文成功的奥秘无外乎“情”、“理”二字。“情”和“理”是文章的两大内核。在写作过程中,只有释放出这两大内核的能量,文章的内蕴才会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舞动的精灵     
作者能写出这种淋漓尽致的美景,得益于三点:一是材料新,自然之物美丽多姿,作者偏爱雨景,从这个角度上说内容有新意;二是语言美,文章善用修辞,或用比喻描写,或用排比带出,将雨水的魅力状写得细致入微;三是情感浓,文章表面写雨,却处处点到人,从“滴水穿石”的故事,想到“淡淡的饭香”,再到“化为雨水”的梦想,无不融入了自己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启事”和“启示”的辨析、“作客”与“做客”区别的文章屡见报刊,但我们发现它们的误用并不见好转。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大家忽视所致;二是以往的文章对两者的辨析不具有可操作性。以往的文章大多从意义上区分,这样的辨析,道理虽然讲清楚了,但缺少一定的操作性。本文主要从形式的角度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8.
在高安方言中,今读擦音h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有三个来源,分别为知三章组、透定二母、晓匣二母的部分字。文章分析了三个来源的语音变化条件,并试图揭示其规律。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后的中学课本,基本每册书里都选一到二篇鲁迅的文章。对此,学生们的反应是不愿学,从初中至高中(包括中职)基本如此。  相似文献   

10.
考场作文     
文章之所以获得满分,其特色有二: 一、对比中突现主旨。两个陌生的女孩,一个对别人真挚关爱,一个对别人无端猜忌。对比中很好地突出了歌颂真挚的主题。 二、对话中展开情节。文章虽短小,但还是有情节、有波折的、小作者徐疾有致.在自然、随意的对话中展开情节,讲述了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引文方法问题。文章需不需要用引文?引用在文章什么位置?选择什么样的引文?引文起到何种作用?这些都有方法问题。要想引文运用得好,必须得讲究方法。一是要将引文用在关键位置。位置就是引文与文章的互动关系。二是发挥引文的作用。三是在理解和把握上下些功夫。注重引文的背景,语言环境,不能犯“时空错序”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但文章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看似稀疏平常,又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3.
曾有阅卷专家指出,现在考生作文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二是一线直下,平白浅显。这种文章如一汪浅水,一眼见底,缺少立体感,缺少纵深感。而联想可以使作者的视野更开阔,无疑是获得立体感、纵深感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4.
气势存在于文章之中,它不仅能体现出文章作者的自身素质,而且使读者的思想得到感化,是建构文章风貌的因素之一.气势是文章写作的启动器,是构筑文章的凝聚剂,是读者赏读文章的向导.取得气势的方法一在文章内容的传载中取得;二在文章体式中取得.  相似文献   

15.
韩东 《现代语文》2002,(12):37-42
3犤命题特点犦所谓“社科类”文章,是指研究和反映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所谓“科技类”文章,是指研究和反映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反映近年的现代高新技术、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社科文和科技文,在高考命题中属轮考内容,在第一卷中考查,用客观题的形式,共占12分。纵观近年的题目,两类文章在考查的能力点上,表现出如下特点:1、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包括理解指代性词语和短语在句中指代的具体内容,理解…  相似文献   

16.
感动细节     
厚厚的《新语文补充读本》内容丰富: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与课文相匹配的助读文章……可对于一年级识字较少的孩子来说,想要读通读懂这本书中的文章,谈何容易?于是,我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领着孩子们诵读,一篇文章,一遍、二遍、三遍……往往要领读很多遍才能读通,接着,再引领孩子们去体会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招数指津]文章中总揽性的词语或句子称为文眼。文眼是窥看文章主旨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掌握文章各部分联系的关键,是关顾前后文章的凝聚点,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显现,因此,我们在阅读每篇文章时,应先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因为能找出文眼,就是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到文眼,从而理清文章思路呢?  相似文献   

18.
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看了某处风景,或是经历了某件事,心中有了某种感触,自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的材料,可真到了动笔的时候,却又无从人手,或者是写了两句便再也无话可说。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平时动笔少,意到而笔涩;二是缺乏联想与想象能力,思维不够开阔;三是没有进行细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写论文对某些教师而言可能是难念的“经”之一;而当编辑最难念的“经”是什么?我个人以为,那就是每每教师朋友要问我的:最近写什么题材比较容易被采用,什么样的稿子是好稿子,什么样的文章是不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章学理论专著,它对文章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文体分类,文章写作、鉴赏均有系统的论述。刘勰对文章的认识,与今天对文章的认识大体相同;而对文学的认识,与我们有所不同:第一,在他所列文学体裁中,只有诗歌、辞赋等少数几种,不包括小说、戏剧等文体;第二,他所认为的文学性,仅限于运用语言、选择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抒情言志等方面,没有涉及到概括现实,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等重要方面。就是说,他论述的文学性,既是诗歌辞赋所具有的,也是一般文章所具有的,所以就其理论体系看,主要是文章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