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  相似文献   

2.
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读者读文章则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认识的生活。为了达到这共同的目的,都得凭借语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事以入情。”这就是说,作者写作是由内而外,即先有了为客观现实所触发的感情需要表达,然后才用一定的文辞表达出来;而阅读则是由外而内的,即首先通过文章语言的媒介,激起自己感情的共鸣,从而逐步理会到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可见,语言对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朗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艺术再创。因此朗读者也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把课文中的一切景象和人物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脑海中,产生内心的现实感,犹如身临其境。由于形象的浮现,从而使朗读者感情自然融合在作品的感情里,引起强烈共鸣,跟作品的人物息息相通,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产生真情实感。再通过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自身的感受传出来,使听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这样,能使作者、朗读者和听者融为一体,达到感情上的交流,也就是最好的感情朗读了。二…  相似文献   

4.
<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其中写人、记事还有写景类的文章会比较多,这些课文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就表明了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的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如果要体会作者的真实感情,便一定要一字一句地品读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穿情引线,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品的形象 ,是感情的形象。它所表现的是作者从客观事物获得的感受 ,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反应 ,客观事物的运动反映到作者的主观意识中 ,使作者产生相应的感情变化活动 ,把这种随客观事物的运动而相应变化的感情活动用音乐手段表现出来 ,就成为这种事物的音乐形象。我们在音乐创作、表现的形象思维过程中 ,只有努力把握住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情体验 ,创造出鲜明地表达这种感情体验的典型化的音乐形象来 ,才能使我们的音乐作品产生感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固有的情感元素。正如刘勰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文作者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跳动着感情的波澜。因此,任何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启发、点拨、引导等方法和手段,无不渗透着教师的一腔激情。怎样凭借这些固有的情感元素,让它作用于学生的主观情意世界?怎样使这些外在的情意元素成为点燃学生情感火花的导火线,成为学生内部情意转化的催生剂?要点是,必须选准情感的激发点。这种情感激发点通常指兴趣点、动情…  相似文献   

7.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教师经常谈到的一句话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是作者思想的服饰,一篇好的作品只有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才能打动人。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是说,写文章的人大都内心有所触动,就把这种情感写出来,那  相似文献   

8.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诗言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常规题型。2011年高考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再次成为命题热点,全国有8套试卷直接考查。笔者选取相关试题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朗诵情境,培养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是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 :“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创作 ,还在于读者的阅读。”这说明阅读是创作的延续 ,读者要与作者产生共鸣来共同完成创作。产生共鸣首先是读者要研究作者与作品 ,探讨出作品的真情实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作者的创作动机或自我意识已在作品中实现 ,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无论是激动、感动而肺腑的 ,还是学来、借来而积淀的 ,都涵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 ,读者研究作品即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艺术就是对情感的处理 ,在我称之为符号 ,科林…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反过来,人的感情也最容易伴随音乐而变化。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因而语文教学中若能根据文章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文章主题,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教师,我们这些“现文者”理应努力寻找动情点——一篇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一篇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技文人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钻研教材,挖掘动情点要使学生“观文”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3.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一、有效对话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读出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觉、感情和感动,获得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4.
汉民族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含蓄.追求“意会”。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倾向是凝聚的,虽然形式有些零散。诗文里也是如此.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和诗文中的景物相融合.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所以,看景“色”即知心“色”.作者感情愈是细腻入骨.景色描写愈是细致入微.  相似文献   

15.
高宏岐 《初中生》2012,(14):32-35
正"情者文之经"。"情"是文章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思想内容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然而,作者在追求文章"以情动人"时,一定要做到有情而抒,情真意切,切不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16.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贯始终的美文,是阅读教学“美读”的典范之一。“美读”与作者的情感“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文章作品,而但凡有感情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和告白。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则更需要有情感,心中盛装的应该是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7.
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喷涌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握好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那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了。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学完。学生认真学了,但对作品的精髓却被忽略,不了解。为改变上述现象,我作了一点尝试,体会到,文学作品教学需要激情。 激情,是强烈的喷发式的感情。有激情,才能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与教者、学生与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愉快地进行审美活动。真正领略作品的形式美、内涵美,达到教学目的。 强烈的喷发式的感情必然有个酝酿、积聚的过程,作品并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机械反照或一时冲动,而是他对生活的感知,感情的积累,认识的升华,作为教者,必须深入作品,了解创作背景,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情绪变化,或者说把握他对客观事物感知认识的过  相似文献   

19.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有谁会去关注一个捡垃圾者,还有谁会因其某个细微的举动而触动灵魂。如果有,这个人定然有感情丰富的头脑,有长期厚实的生活积淀。有感情体验与理性认识交融的智慧,《垃圾里的幸福之音》的作者叶弥正是这样的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