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1):4
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应当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呢,还是应当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解决的最重大的理论问题。黄楠森先生在近年发表的多篇文章里不仅顽固地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旧哲学自然观),而且坚决否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与他的观点、立场和价值取向完全相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哲学世界观和旧哲学的复辟,完全认同和坚决支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建议国家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南,依据马克思原著文本的哲学话语言系统,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黄楠森先生在今年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的误解和歪曲,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旧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复辟。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时,批判超越了旧哲学抽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旧哲学原则,创立了自己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根本原则的新现实世界观。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世界观作指导,排除辩证唯物主义旧哲学世界观的干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黄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真正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是被斯大林曲解了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是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三者一体化的全新的现实世界观,它正确地解答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我们在批评来自"左"的方面的黄楠森先生所代表的斯大林主义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同时,也要警惕来自右的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干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不仅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且开始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开始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指导下,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到西北地区周树智、胡义成、杨文极等一批教授、研究员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问题与黄楠森教授辩论的文章,他们引证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本,并与黄教授的论著加以对照,详加辨析,证明黄教授没有读过或没有读懂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些原著。我建议黄教授  相似文献   

6.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旧哲学复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思想和认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在文章里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楠森先生的《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一文,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那里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理论缘渊,找到了否定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就会发现他找到的是错误的理论缘渊和理论依据,却丢弃了列宁著作里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正确论述。当我们打破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本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的束缚,重新认真研读马克思哲学的原著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它为现实的个人自觉地解决人在现实世界中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哲学史的事实与逻辑,有力地证明黄楠森先生否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是盲目的頑固的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护。今天我们只有对斯大林主义哲学这种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复辟开展一场新的革命,才有可能回到马克思,还原马克思,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过程中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弄明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异化劳动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精髓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发展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形成自己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马克思哲学原著和文本的事实依据;他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原著和文本而误解、曲解和批评马克思的正确论述,成为一大历史笑话。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斯大林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斯大林1938年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4章2节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六版"对话"栏目,刊登了该报记者陈静对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采访记:《境界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阅读多遍,反复思考,令我怀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吗?答案是:这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现实自然界是人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自然界,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是现实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造成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断裂的社会原因,共产主义是恢复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黄楠森先生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见物不见人的非人的只知斗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地否认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对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的背离。这两种倾向都是马克思哲学的异化。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和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作指导,杨弃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异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青年是21世纪中国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和党的希望,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其中世界观的改造是重中之重.该文就青年党员如何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生态世界观是后现代世界观。后现代世界观是西方社会现代化晚期阶段兴起的文化批判思潮。它以反现代性的方式,发挥着优化现代性结构、拓展现代性边界的作用。生态世界观对自然“内在价值”的鼓吹,与对同性恋、女性、儿童、少数族裔、殖民地等“边缘”权利的鼓吹一样,联系着后现代思潮解构现代性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压抑和专制的努力。儒家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由于“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表现出和西方现代性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无限发展观,儒家认为应该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机械论自然观,儒家坚持自然和人的生命世界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伦理性义务。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使儒家和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之间具有了相互呼应之处,并为我们从生态世界观的视角诠释儒家思想提供了基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5日第六版《对话》专栏,以整版篇幅,发表了黄楠森先生的对话录《境界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一文,读后深感内容陈旧、逻辑混乱、没有时代气息,既不反映时代精神,也不表达哲学的理论思维的创新发展,不能说明哲学是智慧、  相似文献   

15.
周树智先生在《文化学刊》连续发表讨论"以人为本"的文章。但他的基本观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周先生把"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看作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观根本原则"的观点,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这种认识一是误解了马克思,二是有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之嫌。  相似文献   

16.
《职业圈》2006,(3)
本文从哲学的观点讨论了社会生态学。在简述社会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认为社会生态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做指导。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世界观”、国际体系观经历了深刻演变与发展。在这30年中,中国注意理性处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和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中国顺应形势和时代发展,在外交工作定位、国家自身定位、继承与创新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刘丽 《文化学刊》2015,(3):187-18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指出其它事物需要批判地对待,另一方面更强调自身理论体系也需要进行批判。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精神,总结出这一精神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五大成就、四点不足。据此,在撰写新版哲学教科书时,作者提出五个坚持、四个突破和一个目录蓝图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青年干部有重大意义。第一,学习哲学,可以提高我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的眼力,帮我们练就“一双慧眼”,提高我们科学判断复杂形势的能力,把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思维的望远镜和制高点,站在这个制高点上,有利于形成对事物的系统思考和全局观念,有利于我们掌握战略的主动性和方向感,有利于我们从事物过去的发展、现实的状态中科学预测事物未来的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