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污染的处理与再生利用对缓解生态资源使用压力和改善自然环境至关重要,就目前污水处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再生利用方面所釆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将水污染的成因以及解决措施给出相应的办法,使污染处理及再生利用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为环境保护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固体废弃物长期堆存和粗放处置利用造成严重的水-土-气复合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科学有效利用,不仅利于解决我国固废重大污染问题,还能缓解我国资源能源短缺困境。文章梳理了3种典型类别的城市固废综合处理经验模式,指出以集中化、资源化、绿色化为特征的固废循环经济处置利用模式是解决我国固废复杂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急需系统地开展城市多源固废协同利用模式下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资源能源环境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研究。以东莞海心沙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通过突破垃圾焚烧、餐厨制沼、市政污泥热解、电子污泥熔炼、废矿物油蒸馏、全过程代谢模拟数字孪生等一系列城市多源固废资源能源协同清洁高效回收与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基地的资源能源综合回收效率,降低了区域环境综合影响水平,真正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多源固废的资源能源耦合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最后,从固废精细化管理、循环发展模式创新、无废社会建设等方面展望了城市多源固废综合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废旧混凝土块就地回收,经破碎、分级后形成集料,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应用于新建道路中,不仅能节省天然石材资源、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天然石材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城市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建筑市场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保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验,对再生集料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优化设计了再生集料的配合比,分析了不同无机结合料间比例下结合料稳定再生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集料在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公路应用能够满足水泥混凝土道路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用掉的润滑油数量很大,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油。对废油进行回收再生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废油回收率很低,相当数量的废油资源流向不明。其中还有一部分在使用后排入环境而形成污染。同时大多数废油再生企业经营保守,产品单一,竞争力差,已经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相似文献   

5.
垃圾资源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垃圾资源化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物质循环理论、资源再生理论和系统理论 ,分析了垃圾资源化的本质及其客观条件。作者认为无论是资源还是垃圾都具有物质或能量的属性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资源可以转变为垃圾 ,但垃圾又可以回收利用成为资源。变垃圾为资源的关键在于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 ,实现分类收集 ,工厂化处理 ,并使再生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进入社会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再生资源产业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全面关注和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研究制定鼓励废物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建立城乡废旧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14)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精神享受的同时,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同步提高,不断刷新的私家车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全球汽车的保有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伴随着这一时代背景,传统私家车对全球的能源供应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汽车绝大部分是以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石油作为主要能源,一方面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更大的资源危机,我们都知道石油、天然气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这些对今后的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8.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置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多方面的障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并优先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国平  吴迪 《资源科学》2004,26(3):123-129
自然资源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因此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对其资本价值的损耗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反映国民经济真实水平的GDP,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得到的GDP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GDP。随着“绿色GDP”观念的深入,用于测度资源价值损失量的方法也逐渐成熟。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度量资源价值折耗的“使用者成本法”,并讨论其在实务上的应用。以我国1981年--2000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作为对象,利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其进行实证计算,分别计算了0%、2%、5%折现率下中国煤炭资源的资本价值损失量,并作图讨论了资源价值折耗变化的趋势,发现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价值折耗而未得到补偿,据此得出加快我国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的结论。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使用者成本法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种逐渐加快的趋势。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筑能源资源方面的消耗量正在逐渐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能源的消耗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存在矛盾,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就必须基于建筑耗能对建筑节能举措进行分析与研究,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耗能情况,使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南京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循环型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城市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个问题尤显严重与紧迫.事实上,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资源,而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本文以南京建设生态城市为例,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的发生量和组分,比较传统线形经济条件下和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新型的垃圾处置系统是在传统垃圾处置系统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废物"→"废物处置"→"废物一体化管理"→"资源循环型管理"的层次体系.南京循环型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包括资源化和经济产业化两个子系统,资源化子系统的核心是垃圾减量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和再循环利用;经济产业化子系统的核心是经济刺激、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等措施响应.  相似文献   

12.
世界油气资源格局与中国的战略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建安 《资源科学》2008,30(3):322-329
本文以世界和中国油气资源赋存、分布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世界和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与供需的基本态势和变化趋势。总结了中国利用世界油气资源的背景和基本格局。提出中国的战略选择时策:以和平和协商为主要方式平衡世界能源输出、消费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关系,全面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工作,坚持油气资源利用多元化和来源多元化的原则,全面参与油气资源输出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坚定不移的建立和实施油气资源战略储备.强化利用世界油气资源运输的保障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资源循环过程蕴含了原生与再生原料的耦合配置、正向与逆向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协调、区域间隐含环境责任的跨境转移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在各维度管理的交叉处易于出现责任重叠或责任真空现象,亟需对资源循环制度体系进行统筹设计。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各维度存在的独特资源环境外部性差异,探索了跨维度政策效果间存在强烈相关性的原因。以中国电子废弃物中的铜资源为例,构建了资源循环的减量效果核算模型,通过设置原再生资源税及环境税改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应用、清洁发展机制推广、洋垃圾严格入境约束四种跨维度制度情景,模拟了资源循环过程对资源减量和废水及CO2减排的影响效果,并集成优势策略,构建了跨维度政策组合情景。结果表明:各维度间政策工具的联合应用均能实现激励相容,且跨维度政策组合情景达到更优效果。相较基准情景,在2010—2030年间,该组合情景将增加91.06%的铜资源减量化效果,提升近8倍的废水及CO2减排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各维度政策工具的拓展方向,在原料维度可促进强制手段、市场手段与认证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提高再生原料使用比例,在链条维度可充分挖掘废弃产品中蕴含的资源价值、残余功能价值与潜在信息价值以构建循环型商业模式,在区域维度可利用制造业大国的比较优势以提升中国在资源循环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曾先峰  李国平 《资源科学》2013,35(2):439-446
对使用者成本的准确估算与补偿是非再生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本文对传统的使用者成本法做了两方面修正:一是考虑了资源开采中的耗损问题;二是强调了通货膨胀对使用者成本的影响.采用修正的使用者成本法计算了1985年-2010年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研究发现,现行的资源税费仅能部分补偿使用者成本,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存在严重的跨代负外部性.要完全内部化使用者成本,煤炭的资源税费总额应由从量的9.2元/t提高至42.7元/t,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税费总额应提高至从价的21.06%.要对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在不增加矿业企业总体税费负担水平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税费的征收标准,以实现对跨代外部成本的充分补偿.  相似文献   

15.
施镓  程璐  仲冰  张博 《资源科学》2021,43(9):1711-1727
中国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放在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突出位置。煤炭资源是支撑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编制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于加强煤炭资源科学管理以及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外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以及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在指导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时存在报表体系不统一、资产估值方法不明确、负债核算内容与方法不完备等不足;进而从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特征、勘探开发条件、价值认定与相关能源统计体系入手,厘清了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准备、技术架构以及基本程序,完善了报表体系的核算内容,明确了煤炭资源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计算方法,同时设计出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样表;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实现了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有效应用。研究成果可为构建中国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在产煤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编制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浅析中国工业化不同时期的土地管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崔莉  刘新卫 《资源科学》2012,34(9):1698-1704
1949年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的不同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先后经历三次不同的道路选择,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赶超型工业化、外延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工业化时期。土地管理政策在建国后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框架体系,也支撑了不同时期的工业化发展。在赶超型工业化时期,中国土地管理通过推进土地改革和保障用地需求顺应了工业化发展要求,但土地管理政策较为零散,土地利用问题开始显现;在外延型工业化时期,土地利用成本较低成为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红利”之一,而一味保障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土地管理政策也导致土地利用问题开始大量爆发;在目前的创新型工业化时期,土地管理政策肩负调控和引导工业化科学发展的重任,应该从整体上设计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政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新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天明  于汶加  沈镭 《资源科学》2015,37(5):908-914
总量控制和出口配额管制是中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的主要政策。总量控制使我国优势矿产资源产量呈下降的态势,但开采总量控制效果不佳,主要是:选冶产能未能有效控制,导致开采控制失效和竞相低价出口初级产品。出口管制使得优势资源近年来出口量呈下降态势,但出口配额管理政策又遭受发达国家的贸易申诉,且常以败诉终结。因此,必须转变我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的方式,由过去的以出口为主,严控开采和出口两端的管理政策,调整为:以为满足国内需求为基础,以开采总量和选冶能力平衡为重点,扶持优势深加工产业发展为方向。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整合与布局、调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税费和加强行政监督等手段,有目标地推进中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胡健  吴文洁 《资源科学》2007,29(3):8-16
长期以来,资源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理论盲点——忽略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矿权与土地产权关系的探讨。油气资源赋存于地下或土地之中,而在我国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又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而其产生的根源则不仅仅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因此,在对陕北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矛盾及矿权制度演进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效解决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冲突、缓解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创新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水资源安全的主要问题包括:洪旱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生态退化与水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和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适应及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不足。今后10—30年,中国还将面临洪旱灾害损失加剧、供水难度增大、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威胁。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坚持“适水发展”,建立节水型社会;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规,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保证水质和水环境安全;大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加强水文水资源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完善水事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