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华商报》2001年1月18日发表题为《夜郎古国“沉睡”沅陵》的文章,认为湖南沅陵县城南古城址西山墓区中的大型西汉墓为古夜郎国,值得商榷。实事是,楚之黔中郡城非秦代同郡之城,更非古夜郎国王城。上述沅陵西汉墓当为汉景帝之子,长沙国土刘发之后裔墓。  相似文献   

2.
论沂南古画像石墓的年代及墓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沂南县北寨古画像石墓发掘40余年来,其造墓年代及墓主姓名一直未能明确认定。笔者初步推定石墓建于西汉前期,即公元前183年(高后五年)前后,墓主是阳都敬侯丁复。关于建墓年代的推定,基于如下理由:石墓建筑风格具有西汉前期的显著特点;石墓画像中的历史故事画均取材于西汉初年以前的人和事,其中的乐舞百戏图再现了西汉前期首都长安乐舞百戏的场面,其中的神话人物、奇禽异兽是西汉前期宫殿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这些画像也反映出西汉前期的一些习俗制度。关于墓主,《发掘报告》从画像的内容推定出墓主的身份:大地主,大官僚,领兵战胜过胡人;但因在石墓建造年代上推断失当,故未能找到墓主人选。据史料分析,把西汉前期的阳都敬侯丁复推定为墓主,是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3.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4.
近期在湖南沅陵发现一处大型西汉古墓。这个名为虎溪山一号的汉墓,是继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发掘之后,汉代考古墓葬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这座汉墓分为墓坑、墓宅、墓道三部分,形制特殊,与湖南已发掘过的汉代早期大型汉墓有所不同。墓坑的四壁凿有供人上下的阶梯。从墓坑的情况看,规格略小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大于马王堆二号、三号汉墓。专家根据这座汉墓的规格、形状,初步判断这是某一代沅陵侯家族墓葬。据介绍,西汉时此地共有三代沅陵侯。据了解,沅陵汉墓盗掘现象严重,而这座汉墓得以幸免,尤显珍贵。经专家考证认为,虎溪…  相似文献   

5.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6.
《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课文将“以大中丞抚吴者”注为“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笔者以为,这里将“吴”译为“江苏”,值得商榷。首先,同课对第一自然段“郡之贤士大夫”中的“郡”注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如果将“抚吴者”中的“吴”注为“江苏”,便  相似文献   

7.
沂南北寨画像石墓自1954年正式科学发掘以来,就墓葬的建造年代、墓主归属的考证,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作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西汉说"与"西晋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提出质疑.同时,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就自己多年主张的北寨墓"东汉说"作了进一步阐述.还回顾了40年前考古、史学界关于北寨墓年代的那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笔墨官司.本文再次强调北寨画像石墓主应为东汉末年献帝时任太山郡丞的诸葛珪.最后,文末还披露了北寨汉画像石墓内的考古新发现,指出该墓曾被金元时期的入侵者盗掘过.  相似文献   

8.
1993年 2月底至 4月底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 6座西汉晚期墓葬中 ,共出土了 2 4方木牍和 134枚竹简 ,其内容非常丰富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一批郡级行政文书档案 ,为研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许多具体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试对几例职官及制度加以考述。(一 ) 奏事官《尹湾汉墓简牍》竹简三六号 :“壬午 ,奏事官已发。宿家。”此简出于六号墓 ,墓主为东海郡功曹史 ① ,奏事官当为郡向中央奏事的官员。《汉书·京房传》 :“时部刺史奏事京师 ,上召见诸刺史 ,令房晓以课事。”又同卷 :“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 ,秩八百石 ,居…  相似文献   

9.
释“社”     
《五人墓碑记》中言及“社”有两处: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教材中对“社”的注释也有两处:“郡之贤士大夫”的注释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注释为“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教材的注释把《记》中所提及的“社”都认定为“复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帝陵、诸侯王大墓的相关设计与建造皆反映了《周易》文化。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建制及其覆斗形封土、汉代帝陵陵园的方圆设计、西汉诸侯王陪葬墓上圆下方的形制等,皆是《周易》天人观的反映;秦始皇陵“陵墓若都邑”的制度、西汉帝陵与都城的方位设计以及西汉诸侯王墓和王后墓规模的大小之别等,均是《周易》阴阳观的体现;秦始皇陵内城居外城中央以及封土位居帝陵内城南部中央的布局、西汉帝陵的墓室称作“方中”的现象、西汉帝陵墓室位于陵园的居中位置等,皆是《周易》尚中观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1.
先秦两汉时期,夜郎族群对外联系较为频繁。通过商贸交易,夜郎与南越结成联盟;通过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夜郎受到了滇文化的较深影响;通过古“夷道”,夜郎与巴、楚及内地有了往来;通过古“栈道”,在与巴蜀交往中,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夜郎区域。秦及汉初,巴蜀与夜郎的交流并未中断。夜郎纳入郡县制之后,通过南夷道,中原文化在夜郎区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越王差徐戈》铭文是目前所发现的记载苏州地区名“姑苏”较早的文献资料。对铭文进行汇释并就“得”“居”“居乍金”“司”的用法及“先王”所指进行讨论。越王翳迁都吴地,越王差徐承袭之并都于姑苏,其原因与越国北上扩张与齐国势力南下的冲突有关。铭文中的“姑苏”可能在今天苏州城西,其可能并非越国新建而为沿用春秋时期的木渎古城而来。由木渎春秋城、越王差徐城至秦汉以后苏州城址的变迁来看,前两者均在今苏州城以西,表明苏州早期地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西至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夜郎君法规》是彝文献《夜郎史传》中记述下来的一部由武益纳时代制作的法典,"法规"中的20条内容有着鲜明的奴隶制法的特点,体现出武益纳时代战时法的特征,包含了秦汉以前中原法典中罕见的民法内容,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古代少数民族方国的法典。通过对其历史内容、古彝文字的产生、夜郎国统治民族有立法的传统以及同水西土司法规的比较等方面的论述,认为《夜郎君法规》作为夜郎国的一部法典,其历史真实性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和里三王宫是广西侗族地区一处反映古夜郎文化比较完整的,集艺术性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民间建筑。围绕这座宫宇的碑文石刻、民间传说及当地群众的信仰习俗等民俗事象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夜郎文化现象,而每年举办的庙会活动就是这种文化传承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历代吟咏描述苏州城墙的诗文甚多,从中可以领略到二千五百多年前苏州古城墙的创建特色,即阖闾大城的规划建设是为了实现吴王阖闾兴霸成王的政治意图;伍子胥"象天法地"开设水陆城门各八座,不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而且八大城门水陆并用特色鲜明,形成苏州水乡古城秀美景色。  相似文献   

16.
夜郎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夜郎族属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专家们提出了夷人说,濮人说,僚人说,谢人说,苗人说等多种观点。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掘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即夜郎时期的铜镜上,最新发现了16个古文字,这16个古文字可以用古彝文进行识读、译解,为"夜郎为彝"说提供了新的物证。  相似文献   

17.
西汉闽越王城地望之新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闽越王城地望之争,历经近80年的争辩,有浙南说、福建福州或浦城说等等,今从古代典籍、配合考古资料,并用新的史学视野来分析,则西汉闽越王城地望当在今福建武夷山,从而破解这一悬案。  相似文献   

18.
汉代文化的核心是礼学文化。汉武帝修五尺道,通西南夷,设军事据点,推行郡县制,礼学也随之传播到偏远的贵州地区,并对夜郎政权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赫章可乐、安顺宁谷等汉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昭王南征.前人及时贤多有论及,但涉及昭王南征的对象、目的、线路等诸问题,则多有歧异,故不得不辩。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铭文,对昭王南征作一简单辨析。本文认为,周昭王南征的对象是周初溃逃江南的殷民旧族,南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江南的铜锡,南征的线路则渡汉水击荆楚,沿颍水、汝水而下伐虎方。  相似文献   

20.
奏议是我国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与其它文体相比,奏议文风在后世各代总体变化不算太大,但又总在变化之中。从汉代奏议看,其文风的衍变表现在直谏、讽谏的交替往复,从雄健博雅向典雅醇厚、刚烈质直转化等方面,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两汉世风、士风与文风的互动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