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辞书、教材对《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解释各异,大致有4种:疑惑;危险,有害;通"怠",表疲怠、疲倦;指其本义"没有发展就中止"。笔者认为此四解皆欠妥,"殆"实为"佁"之假借,表"止"义。"思而不学则殆"应译为"只思考而不学习,思维就会限于一隅,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2.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殆”一词,《辞海》和《古代汉语词典》中都有三种释义:一为“危险”,二为“疑惑”,三为“懈怠”。课文下的注释及教师用书都取第一义项,“有害”义是“危险”义的引  相似文献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殆”二字的意义,辞书、教材对它们的解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从字词的本义和发展脉络来探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从字形发展演变上可以看出,“罔”就是渔猎用的网,网是罔的本字,罔是网的异体字.因此“罔”在这里应是网的本义:即“用网渔猎一样”.殆的本义应是“胎死腹中”.胎死腹中,胎儿无发展,大人有危险,甚至有害,也就没有发展.即没有发展就终止,还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际的原始状态就终止了.因此,“罔”解释为“如用网渔猎一样(收获不确定,有疏漏,不系统,不全面)”;“殆”解释为“没有发展就终止”,应该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明确的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和二者分割的严重危害.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6.
颜华 《课外阅读》2011,(3):198-19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e)】:“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相似文献   

7.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关系。更道出了“思”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孔子“天”概念的发展轨迹作了粗略的描述,认为从殷周革命提出“以德配天”到孔子提出以仁“则天”,乃是人类“天”观念史的重大变革。正是因为“则天”,促使了孔子把“天”由信仰的对象当作认识的对象加以对待,并以此来消解现实生活对天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9.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  相似文献   

11.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吴会”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2课《隆中对》中有个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的“吴会”一词,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这样的:“[吴会(qul)]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相似文献   

13.
周维强 《江苏教育》2008,(13):83-85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生活,就得有生存和生活的“技术”和“智慧”。这“技术”和“智慧”有的是来自自己的探索.这就是“直接经验”。但“吾生也有涯”。而“知”则无涯,不可能样样都自己去“直接经验”.都从头做起,别人的探索所得,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前提当然是得尊重“知识产权”),这就是“间接经验”。或者在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嫁接”。套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话语”来表述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4.
1.对四种命题的认识 一般地,设“若P则q”为原命题,那么“若q则P”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若非P则非g”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若非q则非P”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相似文献   

15.
一、“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课本注释:“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从译文中可看出将“今”译为“现在”。  相似文献   

16.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虽然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节选了很多经典的文章,但注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文章选取其中三则,结合语境对“茫然”、“濡缕”、“迁灭”进行了辨疑和补注.  相似文献   

18.
反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反思是社会前进的起点早在封建社会我同思想家就已有“反思”的意识了.如“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说的就是反思。如果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套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的教学与反思中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中有句话:“此殆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句中的“岂”该怎么解释,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里没有注释,查《辞海》《古代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岂”有以下几个主要义项: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表揣度,“是否能”、“大概”、“或许”、“恐怕”;表祈使,“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