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描写学派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以《飞鸟集》郑振铎译本中的语言欧化现象为研究个案,分析了文本语言规范制约下译者对语体,句法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所做的处理.译者郑振铎在五四时期改造白话文及改变中国传统文学现念的环境之下,受译入语体系的文本语言规范制约,输入了散文诗这一文学类型,出现了大量的欧化结构现象.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4.
原语文本内容的再现受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其语言风格两方面因素制约。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出现了文化热,因此,顺应时代需求,译者尽其所能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通过比较黄源深和宋兆霖翻译的小说《简·爱》的两个不同译本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译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是决定译文语言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涉及两种社会文化的复杂活动,必然受到两种不同规范的制约。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研究孙大雨的《英诗选译集》,可发现译者对译诗文本的选择遵循了前期规范;译作的整体风格受到了初始规范的影响;而译者对诗歌内容的传达和形式的迻译则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目的论为视角,对理雅各1872年的《诗经》译本以及庞德《诗经》译本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翻译时表现的不同动机及采用的翻译策略,为《诗经》的重译改译及其他中国经典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8.
杨文睿  王伟 《文教资料》2010,(20):43-44
本文结合勒菲弗尔的操控学派理论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分析《名利场》的两个中译本——杨必译本和彭长江译本,对比两译本所体现的不同翻译倾向,并进而证明:翻译过程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包括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部分。而两种意识形态交互影响,使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产生了不同的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2021,(1):95-104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  相似文献   

10.
何蕾 《海外英语》2014,(18):123+128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看来,翻译受三个规范的制约─预备规范、起始规范、操作规范。这三个规范分别制约着译者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和实际翻译中的抉择。从理雅各《论语》的英译本观之,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操作等方面都有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打下的烙印。其译本在目的语中广为流行足以说明其译作的价值。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入手,在微观的层面对译作进行解读,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不仅包括微观层面,同时也打开了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阿Q正传》的两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意识形态理论”、应用统计学方法从历时角度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语境下的译者意识形态与其翻译转换策略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杨译本为异化本,拉译本为归化本,译者翻译策略受到各自民族、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译者在意识形态内容方面翻译策略与总体翻译策略相一致,但自身在分布上存在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4.
童子雯  文炳 《英语广场》2023,(17):17-20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于2016年获得雨果奖。本文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及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出发,选取部分英译典例,以描述性的方法探讨其英译本。研究发现,在预备规范下,翻译文本的选择受到原作自身及译者背景的制约;在初始规范下,译者总体的翻译策略偏向于可接受性;在操作规范下,译者在选词及句法层面上灵活运用增译、减译等各类翻译技巧,但在人名英译上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译本多样,以杨、霍译本最为著名,从二人英译翻译策略的选择可知,策略选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无论选择什么策略,都会受到译者的文化功底、读者的接受预想以及文化的不对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受制于译者目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成功,就要考虑译入语读者对文化的接受情况。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汉语文化程度,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就会形成不同的译本。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慧芬 《考试周刊》2015,(47):21-22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翻译目的对翻译结果影响甚大。同一原文,因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文章选取《道德经》的第一章的四个著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如何影响翻译策略及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关照程度,从而最终形成《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主要以彻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来对比研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两英译本——1947年金隄和白英的英译本,1981年戴乃迭的英译本。以期找出《边城》两译本所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背后因素,探讨中国文学外译中译者翻译伦理观的主体体现。分析结果表明,当个人伦理与职业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伦理往往基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做出不同程度的屈服让步。  相似文献   

18.
《声声慢》作为中国诗词典范众多译者对其英译版进行探索。文本类型理论是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以文本分类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基础。本文在文本理论框架中对以韵律美著名的许渊冲译本进行赏析,从而反映在适当的文本类型下选取的翻译策略会对译文的美感和忠实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福柯认为人文科学是权力和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人文科学中的翻译研究也不例外,也受着一定时期权力话语的控制,因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来说,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总是受这一时期的权力话语的影响的。本文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为例来阐述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者在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在当时权力话语的影响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的,以揭示权力话语对翻译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落叶哀蝉曲>多次被各翻译名家译成英文,其中庞德、翟理斯和韦利的译文最具代表性.三位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遵循各自时代的翻译规范、选取了各异的翻译策略,从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译诗.译者如何在双重制约下制定翻译策略,将影响到译诗能否被译入语世界顺利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