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范畴,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孜孜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之一.而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戏曲在表演过程中体现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长久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研究更多关注文本范畴,对于场上演出关注却明显不够,本文将着重从戏曲舞台表演角度来探讨戏曲意境的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融合吸收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综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气质和中国式的审美倾向。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电影的技术形式革新对戏曲内在的艺术风格和主题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从布景与转场的现代性转换、电影运镜强化戏曲表演的张力、老故事与新技术的有效融合、戏曲电影传播的效果化追求等方面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戏曲艺术要想突破困境、获得更好地发展,必须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中,既有一般戏剧元素所具有的“故事”层面的创作,又蕴含了对以音乐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的设计与呈现,这是戏曲艺术本体性得以完整实现的深层创作。以戏曲剧本创作为切入点,关注戏曲文本中音乐性特质,从戏曲文本中的音乐性语言、戏曲剧本的音乐性审美结构、不同剧种流派的戏曲剧本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戏曲文本的文学性与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舞台性的“双重美学建构”进行思考,探索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民族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创作路径,从而提升戏曲剧本创作的综合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古典戏曲的发展轨迹及其经典名著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更应注重利用古典戏曲艺术综合性的民族审美特征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掘其蕴涵的文化底蕴,发挥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与育人功能,激活学生发现关、表现美的潜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以审美艺术能力和道德情操等为主要内涵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值得每个人进行学习。戏曲鉴赏过程中能不断提高鉴赏者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人文精神,运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针对中国传统优秀戏曲的鉴赏,不仅能培养鉴赏者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还能充分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在利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循循善诱,在长期的熏陶中逐渐培养学生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塑造。同时实现学生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中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是善于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并采用一定虚拟性的手法,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呈现,赋予作品特殊的审美效果,其中的程式化与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两个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包含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门类,它同其它艺术一样具有审美认知、启迪智慧教育、可开发性等多种功能。高等院校是传播进步文化的场所,推广、弘扬、繁荣、改进民族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任务之一。我国要振兴民族戏剧,在高校开设戏曲选修课有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层次观众等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为真正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我国的"国粹"事业发扬光大,笔者倡导在音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王晓亚 《贵州教育》2009,(14):44-45
美术欣赏是引导儿童进入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审美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仅局限于向学生传输简单的画面模仿技巧,忽视了学生美学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美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质量与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1.
校园装置艺术通过一种开放的形式将传统的"架上艺术"转变为室外装置,实现了人们在景观中的参与,展现了现代景观装置的发展方向。小学美术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阶段实现对学生进行美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将校园装置艺术巧妙地融入现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校园装置艺术的优势,激发小学生审美能力以及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将传统戏曲中脸谱造型、色彩、服饰等符号语言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不仅为动画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在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上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同时动画作品中戏曲文化元素的再创造,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升了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推动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需要突破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界线,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整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文章立足小学中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从加强美术与其他艺术、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德育教育、美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综合的角度,探讨小学美术课程综合教学策略,以期丰富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创新小学美术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艺术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兰鹏 《学周刊C版》2019,(24):165-165
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属于美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综合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审美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美术欣赏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实现小学生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胡蓉 《考试周刊》2023,(4):159-162
美术是小学阶段学生从美学角度看待世界的一个途径,是学生有效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创新精神意识、发展感知与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需成为小学生学习进程中的引领人和推动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摒弃既往不利于其美学意识及能力复苏与发展的相关教学思想,以此发挥美术教学的真正教育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接受不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来自艺术的呵护与滋润,并由此健康茁壮地成长。文章从小学美术教学角度出发,将寓德于美作为主要突破点,来探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德育,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艺术综合课程中戏曲内容的学习为我国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注重多角度、分层次、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模仿学习与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学习京剧与学习地方戏曲、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学生戏剧表演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费梦莹 《考试周刊》2023,(37):149-152
剪纸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也是美术教学中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渗透剪纸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培养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探究剪纸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为基础,就剪纸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打造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频仍。这时期,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悲剧”概念传入,戏曲改良论注意到悲剧的效果,认为悲剧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慨时忧国精神,于是提出各种关于悲剧的理论以弘扬悲剧。但是,在戏曲改良论那里,悲剧仅仅成了批判传统戏曲的理论工具。他们并不试图用它来解读中国传统戏曲,而仅仅将其作为鼓吹戏曲改良的艺术与关学依据,因此主要从戏剧的特定形态上来论述悲剧。王国维则不同,他从悲剧美学角度出发,解剖“悲剧”命题,揭示中国传统戏曲有无悲剧,从而说明中国传统戏曲有自己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在弘扬悲剧的气氛下,这个时期,以悲剧为结局的作品大量出现,在改良戏曲中所占比例甚高。尽管其中众多作品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它们的大量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与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习惯。改良戏曲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结局模式,是当时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与维新变法以至民主革命思想的艺术反映,代表着新时代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9.
张玮 《天津教育》2023,(17):147-149
<正>针对新课标中的素质培养内容,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的结合有利于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形式,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小学美术学习体验,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民间艺术应用状况,分析了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的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课标下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的结合路径。民间艺术包含着重要的民间美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可以体现生活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此,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84):152-15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德智体美的培养被纳入到素质教育理念中,而美术课程作为主要的美育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美术学科虽然不是小学教学中的主流学科,但是对于学生培养与发展而言却有着重要意义。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旨在通过美的概念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价值观,这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而言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美术学科一直不被学校重视,不仅学生学习效果差,就连教师也失去了热情,长此以往,无论是对于学生创造能力还是审美能力而言都有着消极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启迪他们心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