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批评方法,一定的批评方法约定俗成后就形成批评模式。20世纪,文学批评模式的运用更加自觉,文学批评模式交替更新趋向多元共存。文学批评模式多元化是文学批评进步的结果,也是其繁荣的标志,多元共生的批评模式开启了批评活动的多样性和阅读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在我国一直呈现着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格局。2004年,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提出有力地扭转了这一局面,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但仍存在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研究对象单一等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未来应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不断拓展批评研究对象,勇于创新,开展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这三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是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冲袭下形成的一股批评潮流,它在9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实绩。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远不够成熟,表现在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尚缺乏明晰的界定。这不仅会引起批评上的混乱,更直接影响它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文化、文学语境的考察,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对象“女性写作”的界定进行了梳理与厘定。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一直践行的是勇敢地为文学做任何批评的批评精神,这就决定了其文学批评的方法是独立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其文学批评的特色是关照作者的精神世界,凸显了批评家的主体精神。本文从感情的批评主义和浪漫的批评风格两方面来论述其文学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近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传播,它把文学批评放到生态环境这一背景之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评论视角,也体现了文学研究领域内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主要探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意义以及近年在我国文学批评界所取得的一些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9.
李建军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引起争议最多的批评家。学术界对其文章的评价,呈现出批评与理解的双重态势。从李建军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客观、全面、理性地认识李建军的文学批评,探讨其具有怎样的理论品质,是本文的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10.
审美现代性理论的传入使京派批评成为20世纪30年代各批评流派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批评,作为京派批评的代表人物,李健吾的印象式批评最能体现审美现代性理论对中国传统批评的改造和影响。李健吾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多元整合表现在,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现代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如今已由转型探索走向形态重构。本文针对文学批评界的“失语”现象,以及对相对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评析,论述了形态重构的必要性;同时认为,“多元建构论”与“一元建构论”都各有其弊,或未必可能,比较现实可行的建构之路是“主导多元”,当今的主要任务即在“主导形态”的建构。这一主导形态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2.
茅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创者。在他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在文学批评方面,既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理论主张,又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实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和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就这一方面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钟嵘的《诗品》是以五言诗为对象的一本文学批评专著。本文从其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两个方面论述了其文学理论思想。他通过感物说,渊源论,滋味说,风骨说和气论等确立起评价诗歌的标准。并以知人论世,摘句,借言,象喻批评和比较等方法践行自己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以他极具时代性的背景描写和地方印记显著的人物风格设置而受到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在批评格局多元的评论环境下,评论者的批评基础建构却体现出一种普遍共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批评思维的形成、批评视角的变化以及批评旨归的意义探讨上面。本文以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此看出批评基础建构在文学批评中所承担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此时的文学批评领域也开始了新的探索.胡适、周作人、鲁迅、茅盾、成仿吾等人对文学批评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从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批评标准、批评原则和方法、批评态度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不同人物对文学批评的论述进行初步的整理.  相似文献   

16.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享有很高声誉,他把文学批评分成三种类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并认为这三种形态组成一个和谐的文学批评“共和国”。本文尝试对这三种形态作简要的描述和评论,并指出其文学批评“共和国”的思想是符合文学批评多元化之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卓有成就的批评家,从《人的文学》开始了对"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构建,在《自己的园地》后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学趣味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宽容原则。周作人从文学的个性追求、文学批评主题、批评方法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几方面对宽容原则进行构建和阐释,充实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客观地说,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学批评热潮,毕竟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内容和意义。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促进了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吸收社会科学和文艺美学的新成果促进了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的变革;理论和方法的新认识带来了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在观念变革的启发下批评个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是这种文化氛围与文学思潮的浸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了多种派别与型态。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派别与型态,又发生一系列的嬗变。 (一)新传统派,或称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派。人们对这一批评派别并不陌生,它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主导派别。这里冠以“新”,是  相似文献   

20.
首届全国文学批评学学术研讨会于3月28日至4月3日在风景秀丽的珞珈山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华中师大、鲁迅文学院和中国社科出版社四单位联合发起。会议主要就以下几个议题展开讨论:一、对近年来引进西方新方法和新观念后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与展望;二、文学批评方法的困惑;三、讨论由王先霈教授主编的《文学批评学基础》一书。关于近年来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问题。有同志具体列举了近年来批评方法在以下方面有了进展:系统论批评方面,人们尝试把文学形象和人物性格看成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象林兴宅的《论阿Q性格系统》等;文体批评方面,有人对莫言、阿诚等人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剖析了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