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中,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和创造,通过浪漫的情感刻画和神秘气氛的营造,运用诗的意象和语言、哥特式的写作手法,赋予小说独特的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作家雪莉.杰克逊的小说素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哥特式现象而闻名。她的著名短篇小说《彩票》检验了当代美国社会中人性对丑恶的容忍性。本文通过研究《彩票》中的心理描写,从精神分析批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哥特式现象。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惟一的一部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展现了大量的哥特色彩。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以爱情为主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展示了人性是多么复杂的东西,而使这部小说有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黄妮 《科教文汇》2009,(9):222-222
美国当代作家雪莉·杰克逊的小说素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哥特式现象而闻名。她的著名短篇小说《彩票》检验了当代美国社会中人性对丑恶的容忍性。本文通过研究《彩票》中的心理描写,从精神分析批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哥特式现象。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她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牡丹亭》即《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明代浪漫主义洪流中的一支奇葩。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呼啸山庄》和《牡丹亭》的生死爱情,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界限,闪耀着同样动人的光芒,如此,从作品诞生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个性特征两方面考察两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探索其中异曲同工之妙,更能体味作品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匠心独运地运用了多视角叙事,其作用在于构建这部作品戏剧性的结构,表达深邃而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邓小艳 《科教文汇》2013,(14):60-61
《独角兽》是英国小说家兼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创作于1963年的一部哥特式爱情小说。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透析主人公汉娜的复杂心理活动。本文试图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抵抗,分析汉娜在盖兹囚禁岁月的隐忍和抗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马雅荣 《科教文汇》2008,(26):223-224
《呼啸山庄》被人们定义为爱情和复仇小说,但在这简单的爱与复仇背后还蕴含更为深层的冲突,在小说中荒野的广阔与庄园的宁静,正是自然与文明的象征,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文中展现的那种自然原始与工业文明的不断冲突和短暂和谐。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被人们定义为爱情和复仇小说,但在这简单的爱与复仇背后还蕴含更为深层的冲突,在小说中荒野的广阔与庄园的宁静,正是自然与文明的象征,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文中展现的那种自然原始与工业文明的不断冲突和短暂和谐。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给爱米丽小姐的玫瑰》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环境描写、人物性格与反映的主题四个方面。作者运用哥特手法,通过对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北方资产阶级基本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刘亮 《科教文汇》2010,(13):70-71
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给爱米丽小姐的玫瑰》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环境描写、人物性格与反映的主题四个方面。作者运用哥特手法,通过对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北方资产阶级基本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印度之行》之行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特征,说明福斯特成功地综合运用了这两种创作手法,使《印度之行》成为一部兼具"故事"与"寓言"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柳德米拉.叶甫盖尼耶夫娜.乌利茨卡娅是当今俄罗斯文坛上一位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作家。长篇小说《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可以说是乌利茨卡娅小说创作领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并于2001年荣获了俄语"布克奖"。本文试从哲理小说的特征这一角度对柳德米拉.叶甫盖尼耶夫娜.乌利茨卡娅小说《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郭玉华 《科教文汇》2010,(22):56-56,67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仍然处在男性居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女性的天空低矮狭小,社会留给她们的机会少得可怜。但是随着勃朗特三姐妹小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蕾》)的同时问世以及她们三姐妹的相继闻名,女权运动的帷幕拉开了,女性迈开了争取话语权的步伐。本文将回顾她们的人生经历、察看她们的心路历程,试图了解面对强大的男权文化势力她们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以便更深地理解她们与她们的作品,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女性作家,她们的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长篇小说《坠落的人》于2007年出版,该书被《纽约时报》评为2007年度最佳图书,同时被《新闻周刊》等十余家美国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坠落的人》(Falling Man)被评论界评为"9.11"小说定义之作。小说《坠落的人》中,德里罗用复杂且睿智的语言将"9.11"这个宏大的历史性事件在个人的层面上形象的展示出来,精确地刻画出"9.11"事件之后的岁月中纽约人身上体现出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创伤。本文将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创伤"概念引入到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思和他的妻子丽昂等人物心理创伤的分析中来,对他们由于创伤性事件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晓明 《科教文汇》2009,(19):244-244
本·奥克瑞的小说《饥饿的路》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后殖民主义时期非洲文化混杂的现象。本文运用后殖民文化理论解读《饥饿的路》中的小说人物,剖析了特殊文化背景下非洲人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8.
《人之树》是一个具有多重主题的文本,本文就"孤独"主题进行解析,将小说中的斯坦·派克、盖奇先生和塞尔玛三个人物所代表的三类孤独形象进行逐个剖析,从中挖掘出作者帕克里特·怀特试图传达给读者摆脱孤独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译作与其文学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先有《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卖火柴的女儿》的翻译,后有体现人道主义文学观念的《人的文学》《儿童的文学》.文学观念也反作用于翻译活动,为了更准确译介外国作品思想,周作人提出了“竭力保存原作”的直译法,用白话翻译代替传统的文言翻译.本文重在分析周作人译作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探析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文学观念和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