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明芬 《兰台世界》2015,(9):122-123
傅兰雅是有意识地、系统地从事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也是翻译西方著作最多的西方人。傅兰雅所翻译的数学书籍,对推动近代中国数学教育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大批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强国富民之策。李善兰在他们当中堪称近代中国科技先驱。他以科技为先导探索西学之路,并在此过程中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向国人系统介绍了西方先进成就,大开了国人眼界。  相似文献   

3.
针对李善兰所出版的各种著作,本文以其发展历程为主线,介绍了李善兰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的主要工作和主要著作。随后,本文对李善兰先生在数学界所提出的尖锥术、对数理论、恒等式进行了大概的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清末翻译家华蘅芳从小钟情科学技术,成年后入职安庆军械所和江南制造总局,从此走上了科技翻译之路。他翻译了大量数学、地质学方面的西方著作,还据此创作了一些个人著述,为因循守旧的中国走上近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李善兰等人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的主要经历和翻译内容,分析了翻译《几何原本》等书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并提出了李善兰等人的翻译活动给当代翻译出版界的启示:注重培养翻译出版复合型人才,创建翻译出版精品科技书籍的激励机制,消除我国科技书籍在国外出版传播中的障碍等.  相似文献   

6.
徐光启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为西方著作翻译和西方科学传播作出很大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受自身条件、翻译方式、传教目的、时代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徐光启的翻译活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7.
李善兰是晚清杰出的科学家,集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翻译家于一身,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以《测圆海镜》为基本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又是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鼻祖.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级的翻译家、文学家和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学者。林语堂的一生翻译了大量的著作,为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互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德国弗莱堡大学一个汉学教授给自己取中文名字叫做胜雅律,瑞士人,中国话讲的也很不错,他有部研究"三十六计"的巨著《智谋》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而他自己因此成为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最近也翻译到了国内.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第一个意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经典的著作正在被人们重新发现,尤其是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在很多现代西方的著作里,我们看到了不少来自东方的智慧影子.  相似文献   

10.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人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未学过外语,也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但他却能够以惊人的能量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在他人口译、口授之下翻译完成了上百部西方文学著作,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2.
五四初期中西文化碰撞非常激烈,陈独秀充分利用《新青年》这一出版物,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译介大量外国著作,将翻译出版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输入西方现代文明,重塑国民精神,建构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改变了晚清翻译风尚,确立了现代性翻译的基本架构,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3.
<正>晚清时期,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其中一些忧国忧民的进步学者主动翻译及传播西方哲学、自然科学等,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翻译人才,李善兰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是晚清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同时还是当时著名的科技翻译家,是中国近代科技翻译的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期,为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以裨治文、卫三畏等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以《中国丛报》为平台,率先开展了多种题材中文著作的译介活动。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译介者以兼顾原作寓意与西方读者阅读习惯为旨归,采用较灵活的翻译方法,力求准确反映这些著作的词义与内涵。与翻译相伴随,他们还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品评与讨论。这些译介活动为近代初期中西文化相互沟通构筑了桥梁,并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其间,因理解差异而产生的偏颇在所难免,由此亦可观中西文化在相互审视、碰撞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五、美学美学方面的著作,在50年代曾出版了6集《美学问题讨论集》以及几本个人的文集。60年代的头5年,翻译出版了一些苏联、西方的美学论著,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代表了当时中国对西方美学理论研究的水平。70年代末以来,社会对美学的关注和兴趣日益增长,形成了美学书籍出版的热潮。1981年出版了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之后,具有相当水准的学术专著一本本问世,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学史著作的出版。第一本问世的中国美学史著作是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图书评论》2010,(6):45-45
备受期待的西方中国史学研究著作《剑桥中国史》终于又要出新品: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该书第九卷《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即将面世。  相似文献   

18.
"外国传教士口译,中国人笔述"是中国近代早期翻译方法的基本特征,二者构成了近代早期的翻译主体。《谈天》并不是对原著进行简单、机械的翻译,而是为了使当时的天文学爱好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在语言方面进行的再加工。在西方科技著作的引进和传播过程中,名词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但由于这些术语往往"条理极繁",这给西书中名词的定义和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谈天》作为最早翻译的天文学译著之一,其对天文学名词术语的译法进行了相关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学翻译在引入西方优秀文学作品、促进中西方文学艺术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当前西方文学翻译的质量普遍不高.接受理论为提高西方文学翻译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分析了接受理论的核心思想,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读者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超 《兰台世界》2011,(12):22-23
李善兰是晚清杰出的科学家,集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翻译家于一身,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以《测圆海镜》为基本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又是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鼻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