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晚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媒介化在高度现代化社会逐步彰显其特性,电子媒介的兴起亦促使出版媒介化趋势加深,继而对传播形态、互动模式乃至整个出版流造成革新。文章基于媒介化理论的四个重要特性,以媒介逻辑为核心,归纳“出版回流”现象背后图书出版呈现的三种媒介化表征,重新审视被媒介逻辑介入的出版体系,旨在正视新媒介对传统出版业产生的重要影响,由此促成二者依存共生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学术期刊在出版环境中的位置及其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借鉴并创新媒介生态位的分类,从时空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资源生态位维度,分析当前学术期刊出版面临的“知识沟”、学术与商业功能冲突以及媒介形态演化造成的激烈争夺读者资源等问题,进而提出基于产业流程变革、功能定位和争夺优势资源的学术期刊出版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苏米尔 《中国出版》2023,(17):21-25
“AR+图书”的融合是近年来图书出版领域的一大亮点。这种媒介融合并非横空出世,其“前世今生”与未来图景都具有深刻的媒介动因。研究基于“冷热媒介观”对“AR+图书”的嬗变展开梳理,大体划分为“嵌入影像”式图书、“简单交互”式图书、“时空升维”式图书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这一嬗变历程中,“AR+图书”不仅是媒介形态、传播方式的融合,更是对当今读者“品读性”与“交互性”、“抽象性”与“具象性”、“时间性”与“空间性”思维方式的深度融合,将对智媒时代人的行为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媒介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救性”特征和“人性化”趋向是媒介自身进化的两大根本属性,这也就决定了人类文化出版在经历了最初原生态的“按需出版”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商业出版”之后,必然回归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更高级形态的“按需出版”.这是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媒介形态如何变换,文化出版的根本使命必然是:利用最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按需出版”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显然也是现代出版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兴媒介叙事往往会吸纳、挪用、整合传统媒介的表征形式、叙事语言、技术逻辑、文化意涵等,这一过程本质上意味着一种"再媒介化"实践.融合新闻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代表性新闻形态,其"再媒介化"叙事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媒介语法、媒介意象三个维度.媒介形态代表一种要素整合结构,创新了融合新闻叙事的信息呈现形式;媒介语法意为一种信息...  相似文献   

6.
《查理周刊》事件反映了西方新闻自由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对文明的某种恶性嵌顿.从媒介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恶性嵌顿是由媒介伦理的极化引起的,而媒介伦理的极化深植于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本文借助勒维纳斯“他者”伦理的视角,考察了导致期刊所涉媒介伦理极化的哲学深层根源,认为西方哲学传统所遵循的同一性思维,迫使《查理周刊》作为“自我”对作为“他者”的伊斯兰文化进行“消化”,而承认和服从“绝对的他者”是纾缓媒介伦理极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嫱 《青年记者》2022,(21):43-45
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正在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之间逐渐暴露,“主体性的黄昏”已然到来。为此,须把握数字技术的伦理尺度,明确数字社会的伦理秩序,防止本末倒置的异化形态出现,有的放矢地进行主体性重塑。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阅读行为依存于承载信息符号的媒介形态。媒介形态是阅读行为得以存在的基础。媒介形态的变迁引起阅读行为的嬗变。网络媒介对印刷媒介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对象发生了变化,阅读的主体结构、方式、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也相应地发生了嬗变。与多元媒介形态相辅相成,未来人们阅读行为的多样性、共生性将是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当然也包括出版业。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从理念到战略选择都会面临变革,同时也将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这些新的传播形态将会塑造新的出版业。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具有三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内容创新战略、渠道创新战略、全媒介整合战略;国家需要转变传统的出版规制理念和方式,为出版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提供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蔡竺言 《传媒》2021,(1):94-96
青少年是虚拟现实媒介的核心用户,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其生活常态.本文从媒介技术和日常生活多重嵌套的现实背景出发,尝试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青少年用户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新媒介研究需要突破虚拟现实的伦理困境及竞争叙事逻辑,从媒介技术与媒介用户的互构逻辑出发,通过时空节奏分析呈现出青少年的媒介驯化过程,从而进一步讨论网络新生代的数字化生存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朱江丽  郭歌 《中国出版》2023,(12):53-57
从电视问政到直播问政是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跨越式发展。媒体直播问政是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双重要求下的媒介实践,通过“事前”凝聚相关利益群体,“事中”打造公共协商空间,“事后”保持对话与监督落实,助力治理媒介化发展。未来主流媒体要深化治理媒介化,通过提高政治逻辑媒介化水平,深化媒介逻辑媒介化程度,提升用户逻辑媒介化素养,创设常态化社会治理协商氛围。  相似文献   

13.
宋付力 《传媒》2018,(13):78-8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涌现出技术伦理、参与伦理、运营伦理等一些新问题.在这些新的新闻伦理问题面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网民对技术生产新闻的认知程度,也可以提升公民参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意识和对新媒体内容的选择水平.面对新媒体产生的新伦理问题,本文提出,应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形态、对象范围、内容范畴三个方面入手,发挥媒介素养对新闻伦理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众筹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在伦理价值上实现了由单一价值向复合价值的转变,由静态价值向动态价值的转变,由消极价值向积极价值的转变.出版价值的转变源于众筹出版伦理秩序形成的内在逻辑:资本逻辑使人们从计算理性中发展了出版主体间的契约精神;文化逻辑使异质性文化发展具有更加宽容的社会环境;而实践逻辑使“出版主体价值”发展成“出版关系价值”.可见,与传统出版主要是“寻求意义”相比,众筹出版在伦理上更加表现为“生成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业界提出的“数字出版3.0”展现了5G等数字技术新动向对出版行业的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媒介”与“符号”构成的三阶段差异分析了数字出版3.0的理论语境支持,并提出当前数字出版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从“媒介关系”到“符号关系”再到“人与人联结关系”的重心转移,应以“数字出版3.0”为新的起点展开出版学科基础理论探索,推进出版学科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6.
侯亚丁 《出版科学》2015,23(1):51-59
媒介产业以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保持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兼任着信息与价值传递的任务.与传统产业相区别,媒介产业从产业存续状态、载体形式、传递环节、对象区间、系统构成、价值形态等各方面,都更多地脱离了传统产业的质料形态,在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改造、使用等过程中,逐步完成价值进化与拓展,最终完成其“政治性”、“真理性”的目标,造就对国家、政府有着自觉认知的、伦理性的人.  相似文献   

17.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年轻学者夏德元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作者认为,网络出现之后,使人类  相似文献   

18.
出版媒介技术发展和出版形态的变革二者相互促进。从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到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全媒体技术,我国出版由传统出版形态发展到现代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形态,出版媒介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出版发展的大趋势。"人"对出版媒介的参与和控制表现为人和人、人和出版媒介技术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偶然性,促进了"人"和出版媒介的意义建构、文化选择,促成了"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正从“广播”走向一种全新的融合形态媒体“宽带”.新的媒介环境对电视新闻生产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改造新闻生产的流程以适应“宽带播出”的需要.本文从“延展新闻”和“流程再造”的角度研究了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