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丁文凤 《新闻世界》2013,(8):271-272
从早期电影中对暴力的直接叙述,到20世纪80年代吴字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再到其后昆汀.塔伦蒂诺、沃卓斯基兄弟等人对暴力美学电影进行的风格化探索,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暴力美学热潮。暴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消费的视觉文化样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生活。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西方社会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一种理论反思、批判、解构与颠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对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任何影响较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蓬勃发展且硕果丰富,但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根据“左翼文学”改编的电影却寥寥无几,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图书馆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主要受美国图书馆思想的影响,在20世纪20-30年代“学习美国”的社会思潮中,美国式的图书馆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图书馆界留美人士回国后,在“新图书馆运动”建设中,在美国式的图书馆本土化建设中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清末吉林省电影放映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期,初为无声电影,20世纪20年代发明了有声电影.我国的电影最早产生于1913年,但要说电影在我国放映的历史,似乎应当更早一些.一些外国人以各种方式来我国东北吉林省放映电影,先后有希腊、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商人,他们或私下入境经营,或经俄驻吉外部大臣与吉林地方政府交涉协商,进行放映.现刊布的这组史料,反映了当时外国人在吉林省初放电影的一些情形,可供研究电影发展史参稽.  相似文献   

6.
美国电影产业化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时至21世纪,中国电影决策部门做出“中国电影须走产业化之路”的历史性决定。  相似文献   

7.
姜玮 《报刊之友》2011,(1):83-84
中国女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海派女性电影经历了从黄蜀芹到彭小莲的演变,本文通过对黄蜀芹和彭小莲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身份归属如何完成了由“破”到“立”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西方电影批评便已经从电影制作的附庸进入了电影的本体论研究,在此之后,电影批评脱离了早先尴尬的位置,转变成独立的意指过程,并进而发展出电影符号学、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诸多脉络。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电影批评“语言学转型”的需要,纷繁的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并被运用到各种表意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探讨性和道德这两个因素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及电影作品中,妓女曾经是都市想象的焦点。对某些“无法表现”的人物(即名声不好、命运不好的妓女)的公众表现,为电影制作者开辟了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空间,如精英知识分子的道德伦理观往往遭到大众及时行乐或窥淫倾向的挑战。以当下的中国电影为参照,文章指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即电影对妓女的表现,在经历了从20世纪20-40年代对街头妓女悲惨生活的同情之后,转向20世纪80-90年代对高级妓女风花雪月生活的再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科技,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根据“视觉暂留”等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再投放到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渐渐综合众多电影技术如宽银幕、数字技术等等和多元电影艺术如制作手段、创作理念、镜头语言、观看期待等,成就了一门独特的电影表现艺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摄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电影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带动了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其中包括中国电影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制片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电影制片厂老板为控制导演开支过大,降低成本的一项管理制度,即“制片人制”。现在所谓的制片人是指在影视制作中对节目的内容、人员组成和经费运作进行把关的人,是受本单位法人代表委托,在创作集体中的全权代表、总负责人。  相似文献   

12.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等,这期间您经历了一次“语言学转型”。您多次提到过当时开办的电影理论讲习班,一批大师级西方电影理论家到中国传经布道,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主动响应社会发展潮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大批左翼电影人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以左翼电影文化为主体,开创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左翼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对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帆 《青年记者》2016,(30):40-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些重视人文趣味、淡化情节、追求散文诗风格和文学性的电视剧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文人剧”,如《南行记》《围城》.它们一般采用现代西方电影中的“套层结构”,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文学意境的营造,但也被人们批评过于“文艺腔”.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新文人剧”则摒弃了“文人剧”的文艺印记,消除了商业模式的浮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中国电视剧的视野.其唯美的画面、华美的台词、俊美的造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将悲剧选择、悲剧价值、悲剧审美等入木三分地呈现剧中,为将精英意识融入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它强调人的主观活动,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霍力及自我实现等".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10年代20年代,一批话剧作品和小说作品被改编并拍摄成电影,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处于起步和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从这里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先后经历日本占领和国民党退守台湾威权统治两段特殊历史的这样一个区域,台湾电影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写实主义指导下的新电影运动肇始,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多方挤压下偃旗息鼓,又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台湾社会开启二次转型的矛盾冲突期再次萌芽.在历时之余,其重心也发生了改变: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导演们建立在乡土之上的、区域性的身份认同,新生代的导演们倾向于将重心放在他们生长的都市,通过题材上的多重视角、形式上的非线性叙事和元素拼贴以及内容上的温情叙事等策略对其中非区域性的、跨地的文化体验进行描述和反思,从而建构起专属于当代台湾电影的、具有后现代式文化自觉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改革政策对中国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报业也不断调整并创新体制内容与制度建设,始终担当“改革先锋”.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的深化为中国报业改革提供了宽松环境,中国报业积极拓展子报业务,改进印刷技术,成为“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逐渐通过业务合并与制度创新,形成了多家大型报业集团.进入21世纪后,中国报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启了报网融合之路,探索在传播渠道、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网络化发展路径,尝试度过“报业寒冬期”,实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主要探讨了性和道德这两个因素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及电影作品中,妓女曾经是都市想象的焦点。对某些"无法表现"的人物(即名声不好、命运不好的妓女)的公众表现,为电影制作者开辟了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空间,如精英知识分子的道德伦理观往往遭到大众中一部分人及时行乐或窥淫倾向的挑战。以当下的中国电影为参照,文章指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即电影对妓女的表现,在经历了从20世纪20—40年代对街头妓女悲惨生活的同情之后,转向20世纪80—90年代对高级妓女风花雪月生活的再次发现。  相似文献   

20.
郑敏 《编辑之友》2012,(6):124-126
中国宋代出现的“朝报”“小报”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上海的商业报纸崛起.其中历史悠久的《申报》和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在刻意经营中资金日渐雄厚,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社会进入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当代都市报纸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以晚报的形式诞生了,从此以惊人的发展势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清新可喜的文风、灵活创新的经营机制等鲜明的特征,受到广大读者的由衷欢迎和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