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2.
田媛 《今传媒》2011,19(1):47-48
本文以《华商报》对于西安癌症女兜兜事件的相关报道为出发点,通过与《西安晚报》在报道数量和手法上的对比,深入分析《华商报》在报道策略、描写手法、报道视角以及版面特色等方面体现出的特点,以此来探析地方报纸在普通人物连续报道中的突破,从而为地方报纸形成自身特色、实现社会功能寻求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董惠安 《今传媒》2004,(2):13-15
在中央电视台“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评选中,《华商报》首席记者江雪从一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关于她的推介词是“夫妻看黄碟事件的报道,意义不仅限于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记者江雪对此事长达半年的持续报道和追踪评论。显示了这位记者对于转型期最具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敏感。”  相似文献   

4.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5.
肖毓媛 《青年记者》2006,(10):66-67
本文试图以两会报道为切入口,通过观察《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在这一事件上的报道,分析两报的采编方法和策略,探讨成都都市报的异质化改革的措施和方法。研究样品为两报今年3月3日至3月15日要闻版和国内版的所有与两会相关的新闻报道。数据分析(一)对主流资讯的报道度在报道量上,《华西》要闻版、国内版稿件数量为470篇,关于两会的报道数量为158篇,在此两版中所占比例为34%。《成商》要闻版、国内版稿件数量为480篇,关于两会的报道数量为87篇,所占比例为18%。《华西》高度重视两会报道,体现了它积极报道主流资讯,打造主流都市报品牌,…  相似文献   

6.
郝建国 《新闻实践》2010,(12):27-29
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的《挟尸要价》是由《华商报》首发的。笔者是这张照片的发现者和传播者,也是短语"挟尸要价"的编码者,可谓是这一事件的主要(文字)报道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江 《大观周刊》2012,(36):19-19
6月17日上午,米脂县2012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结束后,不少考生抱怨,试卷存在诸多问题,并质疑此次招聘是“萝卜招聘”。6月18日,华商网、华商报对此事首先进行了报道。6月20日,随着《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新闻稿件《陕西米脂:“神奇”的事业单位考试参考书》的报道,使得这次舆情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于温甬线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华商报》从事故发生之日起到7月30日,连续7天对该事件进行了多角度报道、多层面分析和深度延展,体现了该报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高度关怀及社会责任感。本文试从公民社会这一角度分析,对《华商报》"7.23"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进行新解读,探讨其通过评论如何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及在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华商报》对国内各重大事件的报道反应迅速,积极跟进,无论是在时效性、新闻性、可读性上,还是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总是力争领先,向国内一流媒体看齐。一些重大的国际事件如法国世界杯  相似文献   

10.
周剑 《新闻世界》2011,(7):175-177
本研究结合框架理论对《华商报》"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报道进行分析,从高、中、低三个框架结构分析得出报道主要突出了"责任政府"的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报如何实现"责任政府"框架的建构,以及该框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陈醒哲 《新闻三昧》2007,(12):20-21
2005年8月10日起,《辽河石油报》在《辽河晚讯》头版开设了"和谐矿区社区采风"专栏,截至2007年8月底,共刊登稿件139篇,全面报道了辽河油田域内矿区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人物及事迹,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重视。在组织这个专栏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党中央关  相似文献   

12.
祁华 《今传媒》2004,(3):26-27
2004年5月,西安许多市民的眼光集中在《华商报》上。  相似文献   

13.
关注“热点”是每一家媒体所孜孜以求的。换言之,正是对“热点”的大力关注,一张报纸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受众所注目。比如《华商报》,这张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由于接连刊发了“夫妻在家看黄碟”、“麻旦旦处女嫖娼案”等颇具影响的稿件,并引发了有关公权与私权等热点话题的讨论,一时间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14.
樊瑾瑜 《新闻知识》2013,(1):99-101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内容分析法,以《华商报》2011年7月-2012年6月的评论报道作为样本,试图通过对都市报新闻评论问责内容、问责方式以及问责对象的研究,进一步考察《华商报》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6,(9):10-10
据8月7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揭晓:1.南方都市报;2.钱江晚报; 3.齐鲁晚报;4.华商报;5.华西都市报;6.扬子晚报;7.羊  相似文献   

16.
在2001年全国青年摄影记者评选中,《华商报》的谢海涛荣获“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胡国庆、蔡勇荣获“十佳”提名,这标志着该报在全国强势媒体新闻队伍中异军突起。解读《华商报》摄影记者“大面积”获奖现象,笔者认为该报大大地拓展了摄影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富有独特风格的暗访摄影报道。这是其创新求变、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功所在。一、对舆论引导与传播价值关系的认识。《华商报》利用新闻摄影传播新闻。不仅与文字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且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具有强势和视觉冲击力。该报的新闻摄影在内容上不仅积极向上,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7.
石美 《今传媒》2003,(2):55
感谢《华商报》于2002年12月5日的“报刊浏览”版上转载了署名“中新”的文章:《美国青年掀起婚前禁欲风》。文章说:“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报道,美国社会近年来正兴起一股婚前禁欲风,誓言婚后才开始性生活的少男少女越来越多;美国总统布什甚至想把节欲的价值观推销到全球各地,美政府计划把补助各界宣传禁欲的经费提高三分之一到1.3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3月26日,《华商报》特派记者胡国庆随同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团进入伊拉克,深入到英美联军和伊军刚刚恶战过的伊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市塞夫万镇采访。这是继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等人之后,成为第三批深入到伊拉克战区采访的中国记者。《华商报》另一位特派记者张宏伟继续留守科威特。目前,两名特派战地记者已发回大量现场报道稿件。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初,《华商报》刚开始红火的时候,邀请首都几位“老新闻”去参观,我是其中之一。一连几个早晨我都到古城街头走走,在好几个红绿灯路口见到穿着红马甲的报贩在叫卖《华商报》,过往行人、骑自行车上班者纷纷停车驻足,顺手买上一份。  相似文献   

20.
  卢愚 《今传媒》2007,(6):9-11
今年7月1日是《华商报》改版十周年。十年问,《华商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整合,日趋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张被公众广泛认可、社会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都市类报纸。集中探析这张报纸成长的历程,对仍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报业当不无益处。在《华商报》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年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物审读中心一直将其列为重点跟踪审读。近期他们又组织力量,分别从政务报道、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策划等四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华商报》的成功实践。本刊集中推出这些审读成果,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一份礼物,奉献给《华商报》和全国新闻界的同仁,让我们共同辨析,共同分享,从《华商报》十年历程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促进我国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