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清代唐彪曾有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句话贴切形容了反复朗读文章可达的境界之妙。但是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古人的话早已被抛到脑后,朗读教学推行得并不顺利。一、当前语文朗读教学误区1.缺少养成教育,放任学生散漫朗读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机械地布置自由朗读的任务,缺少针对性指导,朗读教学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上好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课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朗读指导的看法与建议.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朗读指导首先在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的培养需要靠语文老师在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方式,比如合作读、表演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兴趣,从而爱上朗读.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是一项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集声与情为一体,通过绘声绘色、人情入境的有声语言,阐发课文的思想内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因而,我认为,应该把师生的朗读放在首要位置.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师生共读的习惯.利用早读和课中的朗读时间与学生一起朗读,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就我肤浅之见,谈谈师生朗读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朗读、背诵、抄写就是推动"素养之船"不断前行的三叶动力螺旋桨,就是体会语言美,培养语感的三根接力棒。朗读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要体会到思想感情就得深入文本,一旦要深入就得多读,而熟读能成诵,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朗读,好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说普通话.似乎只要会讲普通话也就等于会朗读了,这种看法显然有些片面.普通话表明说话语音的规范,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只会说普通话还不一定就有好的朗读.语文教学的朗读,需要搞好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表达."感受"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感受"的结果.要"以情定声""以声传情",声音形式应由感受的内容来确定.不摆正二者的关系,是搞不好朗读的.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课题,引导朗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十分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先来读一读课题,看哪位同学能读出课题的含义.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勇气尝试一下?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齐读课题,要读出"谁"应该感到"怎样"才对.大家都知道课题中的"我"是小骆驼,"小骆驼"是在什么时候对自己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用自豪的心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反思:从课题入手,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我"和"自豪"是重点词语."我"是小骆驼,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自豪"体现了小骆驼内在情感的变化.抓住了重点词语,这个句子就读好了;句子读好了,就容易理解课题的意思了.此外,读懂课题对全面、准确理解课文很有意义. 师:起初小骆驼感到自豪了吗?(自卑、委屈)因为什么事小骆驼委屈得不得了?请同学们拿起课本,一起朗读第1自然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先秦到清代都非常重视朗读,曾国藩在《家训.字谕纪泽》中写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朗朗可诵矣。"古人更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言,古人重视朗读的程度可见一斑。而如今,朗读教学更是当前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读"是何等重要,"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探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就朗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有位教育家说过:"……朗读,是出声诵读。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作了  相似文献   

10.
正在给学生朗读金波爷爷写的《尖尖的草帽》: "我停住脚步.我在草帽下微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 "老师,老师,我觉得作者多写了几个‘我’字,可以把后面两个‘我’字删掉."宾相凯打断了我的朗读. 许多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是啊,老师您说过的,一句话里有一个主语在前面就可以了,这里都有三个‘我’了."  相似文献   

11.
正杜老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我在引导学生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最后一自然段"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时,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中的句号改为感叹号不是更好?"当时我一愣,想了想说:"老师也认为换成感叹号更好,我们就用换成感叹号后的感情再读读这句话。"孩子们再次朗读时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可是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入学,识字量有限,朗读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本人觉得一年级是朗读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教朗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课本中关于朗读的具体目标就是"症",需要我们找到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本文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离开朗读的语文课堂,无异于"种无根之树,饮无源之水".笔者认为,学生朗读时,只有历经"正确、流利、有感情"三重境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素质教育一个方面的体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示范朗读在朗读教学前,教师要精心细读,掌握好以声传情的方法。我在上朗读课前,就先把课文细读几  相似文献   

15.
朗读,即高声诵读.唐·李商隐有云:"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意者."(<李义山文集·与陶进士书>)它是一个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个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因此,重视和提高朗读技巧也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观摩了好多教师所上的语文朗读指导课,课堂上大多读书声响彻教室,大有直冲云霄之势。孩子们读得兴味盎然,笔者却听得兴致索然。孩子们稚声稚气的朗读本应是一种享受,何以致此?皆因孩子们全都扯着嗓子看谁喊得大声,"朗读"变成了"喊读",颇有"惊天动地"之势。只要大声,怎样读都是好的,没有节奏,缺乏韵律,感情匮乏,有些教师却也对此泰然处之。我们都知道,理解能帮助记忆,然而从孩子们的喊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理解课文,那么,文中要求孩子们掌握的大量生字,难道靠这种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吗?非也。在此,我想说,朗读教学同样需要"美读"。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人心灵深处的饥渴,是点亮世界的火种;要让学生从朗读中获得享受与升华,拥有一颗丰富而细腻的心灵,就应该提倡让孩子充分地朗读。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叶老曾精辟地指出:“有人以为学习语文课的目的惟在作文,读书盖为作文之预备,故讲读之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我则语之读书亦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每接一个新班,常感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尽如人意,别说有感情地朗读了,就连唱读、顿读,添字、掉字,句子读不通顺的现象都屡见不鲜。课文都读不好,其他的岂不免谈?于是,我的语文课就从抓朗读入手。一、课前预习——爱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贵在"读"。这是笔者20年教学经验之总结。20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与失败的酸楚。几经迷茫,数载苦思、探索,终于悟出:成于"重读",败于"轻读"。经过艰难的摸索、比较,研读叶圣陶、张志公等大师的著述,我终于领悟出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朗读能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不难理解,一个人连句读都拿不准,其对句段、对文章的理解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朗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只有经常进行朗读练习,才能流利入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考虑…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学生刚刚从拼音学习过渡到课文学习,朗读尚处在起步阶段,朗读教学在低年级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为常见的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时"热闹"一片,在教室外很远就能听到他们响亮的朗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