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北两极每年都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但北极极昼日数比南极多7天多,极夜日数差则相反。为什么两极的极昼、极夜日数会不同呢?我们知道,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线通过两极,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此时两极均无极昼、极夜现象。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晨昏线与南北两极不相交,南北两极分别出现极夜、极昼现象。而自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北两极又分别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如果公转轨道是个正圆,地球的形状为正球体,那么,南北两极的极昼…  相似文献   

2.
一半≠1/2     
在日常生活中,一半=1/2不容置疑,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却经常会遇到一半≠1/2的情况,在此笔者以四种情况说明,以期抛砖引玉。1.“冬半年”、“夏半年”中的“半”≠1/2由于地球的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移动,太阳半年直射北半球,半年直射南半球,被太阳直射的半年为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又由于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日、地距离在不断发生变化,地球公转得并不匀速:到近日点附近时(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快些,到远日点附近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慢些。这样,南、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夏半年就不等长。2.…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点拨 1.所谓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W→E自转产生的太阳视运动; 2.所谓太阳的"东升"和"西落",是在晨线和昏线附近看到的自然景观; 3.在一年内,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东升西落;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秋分→次年春分)时,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相似文献   

4.
探究日影运动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提出问题 如图1,在阳光下,地球上A地竖直物体(标杆)AH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为AF,标杆顶点H在地平面上的日影为F点.我们知道日影F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1)一年中不同日期,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球球面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相对于地球的方位(即太阳光线射入的角度或直射点的纬度)会发生改变,存在着冬半年、夏半年、两分日(春分、秋分)等差异;  相似文献   

5.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极夜的范围互求,南北极圈极昼极夜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凹凸状况。[1]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讨论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分析方面。[2]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问题有用数学分析和推导的,也有利用黄经推导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δ=arcsin(039.7775sinλ),λ是黄经度。并有分时间段利用日期推导太阳直射点纬度,如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n 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0,186];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186)o],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186,276];在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cos[×(n-276)]},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276,365]。[3]但对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至今未发现有人利用函数研究地球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夜变化。本文拟对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图进行函数分析,从中找出其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地发生改变。一、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纬度分布的影响(“”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昼长,下同)1.黄赤交角为23°26′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在不同日期的纬度分布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1)北半球夏至日(2)北半球春分、秋分日(3)北半球冬至日(4)当太阳直射在北纬α度时(0°<α<23°26′)由此可见,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除极夜区外);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  相似文献   

7.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方位为东南方,纬度越高越接近正南。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方位为东北方,纬度越高越接近正北。  相似文献   

8.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通过绘图讲解这一难点,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在绘图时,以某一经线的纬度为纵坐标,标出赤道(0°)、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以时间为横坐标,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及次年春分、夏至六个节气(如图所示)。一、引导学生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边讲边绘,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曲线(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从A至B,即每年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从B至D,即每年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经过…  相似文献   

9.
乱弹陌上桑     
李娟敏 《现代语文》2014,(11):67-68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很经典的文学作品,很早就学过,现在再读仍然觉得很有味道。它开篇说"日出东南隅",日为什么出自东南呢?两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我国位于北半球,春分经夏季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升东北,落西北;秋分经冬季至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升东南,落西南。这样看来春分之前太阳出自东南应该没问题,但这日出时分主人公秦罗敷要去干什么呢?"采桑城南隅"。  相似文献   

10.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当太阳直射点位置移位时,会产生哪些要素作关联的变化呢?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相关答案。从这简单的光照图(图1)中可以得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与晨昏线和经线夹角(α)以及AN两点的纬度差是相等的。可以想象,当β变化时会带动α与AN纬度差的变化。可见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变大,伴随着晨昏线与经线夹角(α)也增大,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范围也在扩大;昼夜差值(ED)也在增大。反之亦然。从上面的…  相似文献   

11.
漫话冬至     
今年12月21日是冬至,你是否知道动作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又是怎么回事? 南北回归线是什么意思 咱们居住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的轨道平面始终有一个66°34′的夹角,所以,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旋转.这意味着,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此,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南北移动.“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在北纬23°26′的纬线上.过了夏至,太阳光逐渐南移,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当太阳光直射赤道的那一天便是“秋分”日.  相似文献   

12.
在講到植物阶段发育理論的光照阶段时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疑問。例如:根据日常的生活經验,总認为南方天气热,太阳光强一些。北方天气冷、太阳弱一些,但是为什么反而说北方是長日照植物的原产地,南方是短日照植物的起源场所。当然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而想使学生正确理解植物光照阶段发育时对長、短日照的要求与原产地的关系,必需要从地球在公轉中所受日射的变化情况来加以说明的。我們知道,地球圍繞簷太阳公轉,随着它在运行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日光照射在地球上的地位也有所不同。春分与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球的各地昼夜相等。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北回归綫,这时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教学中,众所周知,因为在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各地白昼与黑夜的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而夏至时呢?因为太阳直射在北纬23.5°,所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即白昼的时间为24小时),在赤道上白昼仍然为12小时,南极圈以内地区为极夜(即白昼的时间为零小时)。如果学生问:在夏至时北京40N的白昼的时间是多少?若太阳直射点在南纬15时,南京(32°N)的白昼时间又应怎样计算?现在我们根据太阳直射点A地的纬度α和B地的纬度β,来计算B地白昼长的时间。如图: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23,(10):50-51
<正>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春分过后,北半球昼长夜短,春和景明。那么,到底什么是春分?春分的“分”又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春分?天文学上的春分,是指太阳沿黄道自南向北移动经过赤道的一刻。此时,太阳位于地心视黄经零度,直射赤道,南北两半球获得等量的光和热。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地球上各地昼夜等长。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高中地理课本中早有定论:“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但在用直观图示法显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时,有的教师对课本上“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交角图”理解不透,自己在黑板上绘了下图(图1),并认为这幅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曲线是  相似文献   

16.
刘星 《小读者》2011,(7):50-50
从地理角度来讲,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为一年。太阳的直接照射位置,就把地球分成了四季。南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往返限制。每年3月23日左右,太阳光直接照射到赤道。这时候是春分,太阳开始向北半球移动。  相似文献   

17.
难点一:为什么近日点是北半球的冬季,远日点是北半球的夏季. 现行高中地理课本第16页,讲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提到了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很多同学这样问:按理说,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接受太阳光比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得到的光热多,1月份应该是我们北半球的夏季,为什么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呢? 地球季节变化确实要受到全球因素的影响,即地球所得太阳辐射能总量的影响.地球距太阳较近的半年,是南北半球共同的夏半年,反之则是冬半年.但这个因素是次要的,日地距离仅在远日点1.521108 km与近日点1.471108km之间变化,如果…  相似文献   

18.
上图是“太阳直射点位移简图” ,虽然很简单 ,但包含了太阳直射点位置、纬度、时间等信息 ,还可以从中推出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可以运用于各种相关综合题的分析 ,现举例如下 :一、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例 :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A .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北移动B .在北回归线上C .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南移动D .在北回归线以北 ,并向北移动分析 :当地球位于远日点时 ,时间是 7月初。如下图 ,太阳直射点在P点位置 ,从而可选出答案C。二、判断昼夜长短变化1 判断相同地点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9.
邓先武 《地理教育》2013,(Z1):108-108
<正>在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与经线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一种是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在一个回归年内,晨昏线与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重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除春分日和秋分日之外,晨昏线和经线的关系是相交,此时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由此可见,晨昏线与经线在不同日期关系不同,且这两种关系不会同时存在。晨昏线与纬线则有三种关系:一种是晨昏线和纬线相切,一种是晨昏线  相似文献   

20.
正春分的由来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节气之四,约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今年是3月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0°时,太阳直射赤道,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春分都有哪些讲究?春分甲子雨绵绵,夏至甲子火烧天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平均气温已稳定在10℃左右,大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