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汉语古诗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中学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程度,那么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就像有人说的:“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这话不无道理,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相似文献   

3.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多谈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丁文波  赵翠英 《课外阅读》2010,(12):194-194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以诵读为线,以理解为纲,以欣赏为结,指导学生读准古诗丈的读音,读出古诗文的味道,读出古诗文的故事味和情味,把诵读作为文言文(诗词)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诵读出经典文章的意韵和精华,使学生在诵读中尝到语文学习的无限情趣。  相似文献   

8.
正文言文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承载了极其璀璨的人文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因而,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朗读、诵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相似文献   

9.
诵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对积累知识和运用语言有着重要作用。反复诵读,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读出感悟、读出气势能让语文教科书中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美文,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相似文献   

10.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名人还对诵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荀子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等。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宋朝朱熹说过:"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仔细体味每个字、每句话;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诵读中整体把握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验文言文的精妙之处。以《伯牙绝弦》为例,这个文言小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相似文献   

13.
沈岚 《初中生辅导》2014,(19):41-44
文言文学习,尤应多诵读.诵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诵读时不要急,慢慢读,读清文意,读顺文脉,读出文情,读出文势,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就如同《观沧海》好像不是曹操写的,丽是你写的一样.多读、熟读自然就能将文章烂熟于心,直到能背诵.这种背诵有个好处就是沉淀得深、厚,经久不忘.文言文中的字音、节奏和语气是在诵读的时候必须注意的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当诵读如出己口,如出己心,诗文也就成了心中之物,随手可取,随口可出了。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也像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那样摇头晃脑地背诵,但是不断复读、复背,"口过千遍"之后,学生想要忘记都难。  相似文献   

16.
谢远欣 《现代语文》2008,(10):24-25
在轰轰烈烈的关于文言教学的大讨论中,不少教育名家都指山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常上应当让琅琅书声替代繁琐的讲析。但现实却是,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以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的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重讲解,轻诵读,使文言文教学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具有陶冶学生性情、感染学生心灵作用的诵读越来越在学生中遭冷遇,  相似文献   

17.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强调多形式诵读,反复诵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现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字障碍,如多音字、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要求首先把字音读正确,其次还要读准句子的朗读停顿,尤其要读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停顿读得正确与否,对句意理解至关重要。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采用“串讲法”,但是过度的“串讲”渐渐把文言文教学带入了一个误区。因此本文结合一些语文教育家的观念,正视串讲法的利弊,结合文言文的另一种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探讨“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金云霄 《文教资料》2010,(33):57-58
文言文教学要想从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改变照本宣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三峡》教学为例,对以阅读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试读课文。读准字音;研读课文,读出节奏;品读课文,读出语气;诵读全文,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20.
激发学生文言文兴趣的课堂教学就更为重要.文章总结出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趣味性的几个基本方法:导入的趣味性,读出花样与趣味,不妨古文今说以及乐趣巩固.几个方法模式围绕的是一个“趣”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