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  相似文献   

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种难以解决呶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教学的核心,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提出、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如何激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呢?下面我大家交流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许文兴 《学周刊C版》2010,(4):114-115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力,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有问”、“多问”。  相似文献   

8.
一、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唤醒“问”的意识,转变观念,使学生“想”问。科学减除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明确教学中“教”与“学”的责任,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多举一些因问题而开始的科学发现,让学生知道问的好处,从而唤醒他们“问”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意识”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敢于通过质疑,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超越传统思维的框架,把思维指向新的角度,新的视点。“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问题开始,并从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  相似文献   

10.
陈勇 《新疆教育》2012,(9):78-78
苏教版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想创新创新 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想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作应声虫。  相似文献   

1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论辩问题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不能将许多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辨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创造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哲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所谓问题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问”在政治课课堂上要让学生敢问 ,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仅是培养学生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怎样发现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 ,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单向的灌输式的道德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死记硬背道德信条 ,只是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或“仓库” ,当作“你讲我听”、“我问你答”的“木偶” ,而忽视了学生道德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研究他…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当学生心理处于自由的状态时,才会引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才会脱口说出精彩的语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一、让学生自由提问——唤起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口语交际的特点,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行双向交流。这是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5.
厉功园 《考试周刊》2012,(60):45-46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数学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数学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数学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在问题中生成,在问题中发展,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问题意识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其实,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启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思维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着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7.
蒋文献 《山东教育》2000,(34):40-4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是消极的听客,是老师提问的“应声虫”,他们只是简单地直接地获取知识,很少有问题意识,很少有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自由探索的实践。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势必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思…  相似文献   

1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教学为基本形式,通过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问题过程的创造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政治课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在识知活动中处于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并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人们经常谈的“问题意识”。“问题式教学”就是在这种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就是未解的疑难或矛盾,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识”可以理解为“觉察”。结合课改理念,“问题意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善于觉察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并伴随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着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应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培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一、…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难、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