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想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生的语言训练问题谈谈一隅之见。一、说—读—写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到写文章表情达意,其学习的过程大体是“说一读一写”。“说”是起步,“写”是落脚点,而“读”则是关键。“读”既是“说”的发展和提高,又是“写”的阶梯。“说”和“读”是“写”的准备,“写”固然重要,而“说”和“读”的训练决不  相似文献   

2.
李瑛 《教师》2010,(31):82-83
一、“四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吟读”、“译读”、“说读”、“背读”。 第一步.“吟读”。即按照诗的个性读,按照学生自己的体会读。有人说,“诗歌是格式化的音乐艺术.是人格化的语言艺术.是浅显化的深刻美”。学生初读诗歌。对诗歌的停顿、重读、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3.
一、对“读”“写”的认识 (一)“读”——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读”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常常会强调语文教师抓“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不仅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一种本领。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读”是第一位的。学习一篇文章,读都读不了,读都读不好,就更谈不上文本理解、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将它升华为“以读为本”的新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固然是有益。但是不是只要“多”就好呢?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算把课文读好了?怎样才算“读到位”了?  相似文献   

5.
“读”字最简单不过了,词典解释它也只有三个义项。一是“看着文字发出声音”,一是“阅读,看文章”,一是“上学”,这些大约是谁都懂得的。“读”字在实际使用时,还有另外,一些含义。常见人们使用“读画”“读图”“读表”这样的词语,这些“读”是“看”的意思。看图表、品赏画作,虽然不是“看着文字发出声音”,也不是“阅读文章”,但也  相似文献   

6.
陈灼花 《新教师》2019,(9):66-67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要想攻克阅读难题,首先要知道学生到底要读什么。笔者认为有“四读”是学生英语阅读时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读“词”,二读“句”,三读“意”,四读“境”。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兼顾词、句、意、境,将“四读”做到位?笔者通过观摩大量的小学英语阅读优质课,发现图文式的板书是使阅读教学达成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读、问、悟”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一、在“读”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课文,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读”可以分为课前“读”,课上“读”,课后“读”,尤以课前“读”至为重要。所谓课前“读”,即为预习性自读。预习性自读中,学生要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性感知。通常做到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读、会写、会释);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让学生感动的语句;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创作作品的背景,提出问题。课上“读”就是教学中要做展示课题引导读,根据兴趣自由读,检查效果汇报读。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相似文献   

8.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目前的重点仍在后两个方面。但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一“读”骋天下;实际生活中,往往又有一“文”定乾坤的现象。于是,“读”“写”不协调的矛盾El益凸显。当然,“读”自有“读”的规律,“写”也自有“写”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的感想与体会,它包括“读”与“感”,“读”是理解原作内容或观点,“感”是自己的体  相似文献   

11.
谈异读     
有些字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读音。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读音有异,而意义不变,称为“又读”字,这往往是书读和口读的不同,或者本为异读,后来約定俗成仅存一读;一种是异读即异义,义随音转,称为异义异读字。这里谈的是属于后者。教学和阅读时必須明了字的异读,这样才能正确地传授知识,才利于理解文意;而口头表达中更要使用正确,否則就有碍于相互了解语意,不利于交流思想,相互交际。异读字在古典作品中,尤其先秦古籍中数量特大,而现代汉語中也为数不少,常见的也有三百余字。我們必須重视这种語言现象,具备这方面的文字知识。现代汉語中的异读字,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例如:“长”字,在“长短”中读cháng,在“成长”“长幼”中读zhǎng;“重”字,在“轻重”中读zhòng,在“重复”中读chóng;“传”字,在“传記”中读zhuàn,在“传布”“传奇”中读chuán;“盛”字,在“盛饭”中读chéng,在“盛大”“姓盛”中读shèng;“弄”字,在“玩弄”“弄好”中读nòng,在“里弄”中读lòng。一种情况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例如:“落”字,在“落下东西”中读là,在“降落”“落后”中读luo;“露”字,在“暴露”、“露水”中读lù,在“露头儿”中读lòu;“核”字,在“核心”“核定”中读hé,在“杏核儿”中读hú“还”字,在“还要”“还不来”中读hai,在“还家”中  相似文献   

12.
“读”的活动,是通过目视口诵来感知文字材料并理解其意义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为了提高课堂上“读”的功效,体现“读”的魅力,在各种各样的读法中,根据文字材料的特点和“读”的具体目的,科学地安排指导学生选用某一种“读”法。对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根据文字材料的特点选用“读”法  相似文献   

13.
一、由“声读”到“默读”  传统阅读过程是“眼睛—文字—声音—大脑”。“声读”借助声音进行思维 ,弊病是 :不少学生看似一字一板 ,念念有词 ,实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默读省却了“声音”这一环节 ,即“眼睛—文字—大脑” ,变“读”为“看” ,由“看”直接传递给大脑 ,通过内部言语机制读意而不读字 ,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路径 ,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二、由“点读”到“块读”  不少学生阅读时 ,一字一字地读 ,即“点读”。这种读法不但费时 ,而且很不容易把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初、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  相似文献   

14.
一、以下一组句子中,只有一句是无误的,将它找出来。 1.“咽”字有三种读音,可以读“yan”,如“咽喉”;可以读“yan”,如“下咽”;也可读“ye”,如“咽峡炎”。 2.“咽”字有三种读音,可以读“yan”,如“咽喉”;可以读“yan”,如“咽唾液”;也可以读“ye”,如“咽头”.  相似文献   

15.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16.
1.文中第4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在这个句子中,我决定的事情包括———“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仔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句子中两个“了”字用得都有问题,因为“决定”去干的事情只能是未然之事(去咬牙、去读),而不可能是已然之事(咬了牙、读了下去)。再者,“我”只能“决定”“读下去”这件事,不可能“决定”“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因为“一知不解”只能是读的过程中的感受,不可能是“我”在未读之前就…  相似文献   

17.
。一畦菜“畦”读功 不读XT。一艘船“艘”读S6U 不读S6U:: 一辉水“担”读 ddn 不读 don\一令纸“令”读ITng 不读j}ng.一服药‘舱”读fo 不读fU 一通鼓“通”读tong 不读tong 一着棋“着”读巾。不读ZhUd 一撮毛儿“撮”读Zu6 不读CU6 一打毛巾“打”读dd 不读dd 一幢搂房“幢”读zhudng 不读dong 一轮红日“轮”读 10n 不读 16n 一场战斗“场”读chdng 不读chong容易读错的量词@冷克恭  相似文献   

18.
“自读”一词,本于教材中对课文类型的一种界定,是相对于“教读”而言的。自读课不论是作为教学视点,还是作为研究视点,均未引起语文教学界的足够重视。我们在本区范围内了解到,一些教师简单破解“自读”的含义,对学生的自读课阅读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另有部分教师害怕学生不会“读”,“读”不好,不肯放手,改“自读”为“教读”,结果增加了教学负  相似文献   

19.
何小玲 《辅导员》2014,(4):62-62
“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抓点。  相似文献   

20.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读“懂”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有些学生对读题不太重视,认为读题很麻烦,甚至觉得读题是一种负担。他们将“读题”和“念题”混为一谈,以为读题就是简单地将题目念一遍;或者盲目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机械地重复念题。这种只停留在对应用题初步感知的“走过场式”的读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题。我认为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加强读题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