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0年广州亚运会投融资新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举办2010年亚运会所出现的两大基本问题,即体育场馆和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式以及巨额资金来源,提出解决的基本途径是:建立体育场馆和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投资新机制,大胆引入风险投资举办亚运会,组建广州体育产业基金,发行亚运会债券,设立广州体育信贷所,大力开展亚运会产权交易.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体育场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大庆市现有的体育场馆的数量及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庆市体育场馆主要存在城市大型场馆社会化程度不够、体育场馆布局不均衡、经营方式落后、政府财政负担严重等诸多问题。最后对大庆市现有的体育场馆资产运作探讨,提出资产置换、有偿转让现有场馆设施的经营权、对场馆设施无形资产的有效运营等方式。  相似文献   

3.
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总体数量不足,整体质量较低的现状,加之国家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和高等院校的专业优势,有必要由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专业,以满足体育场馆建设行业对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需求。本文探讨了高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旨在为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体育场馆、设施在国内领先,其功能促进了区域的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体化管理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场馆普查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对国内城市和发达城市体育场馆数量、场馆建设理念、场馆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社区体育配套设施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场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给未来场馆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传统体育场馆布局的局限性,从体育场馆在城市中的定位出发,提出了基于城市的体育场馆设计的概念和基于城市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设计策略,预测了基于城市的体育场馆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场馆建设必须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合理设计、建设和开发利用奥运会体育场馆设施。借鉴历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注重城市体育建筑整体设计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考虑会后场馆设施的开发与利用是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体育场馆资源非均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场馆资源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保障,近20年我国体育场馆资源建设成绩显著,然而长期存在城乡、行业系统、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依然存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未来发展更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开放行业系统内体育场馆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场馆资源的公共属性;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有计划的发展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体育场馆设施,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镇——乡村的梯次发展布局,满足不同区域人们的体育参与需求.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体育场馆设施重建的关键与第一要素是筹集重建资金。运用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视角,对四川地震灾区体育场馆设施恢复重建的资金来源渠道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场馆设施重建资金在政策性渠道和商业性渠道方面的融合,以及资金融通的创新路径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采用文献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外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众体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新加坡和美国的纽约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在服务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出成功的发展模式,是国外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众体育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其中在注重奥运体育场馆赛后服务大众体育的发展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及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向社区方向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开展是相当有助益的。据此,根据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特殊国情,在借鉴国外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众体育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发展的路径,即,创新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利用多功能综合运行模式,科学规划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布局,加大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服务全民健身开展的财政扶持力度,构建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开展的多功能运行模式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等,为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就构建玉溪现代化名城的空间范围、内在素质、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一个粗线条的勾画和表达 ,并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理念作出粗浅的探讨 ,作为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步骤和措施制定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体育设施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要搞好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就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内在要求、可持续性、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发展、注重个性特征、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期达到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经济地理学"中心地理论"探讨了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认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兴建应考虑市场原则、交通原则以及行政原则,我国各级城市在投资建设体育设施时应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并从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规划,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以“点-轴-网”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确定了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的三级节点和重点轴线,以及四大片区,从而构建了大连市“点-轴-网”的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文化和软实力两个内容,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城市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研究、探讨和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一个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14年合肥都市圈的物流业与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对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的物流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城市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合肥、六安的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协调性与最优协调性之间的接近度高于0.5,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互促共进关系;淮南、滁州的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协调性与最优协调性之间的接近度高于0.45;马鞍山市和芜湖市的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较低,城市物流对促进城市经济的作用不明显;合肥都市圈平均接近度为0.45。因此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应提升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以实现合肥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促进城市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但是在现实中,我国的城市发展过于强调经济指标,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导致许多城市面临着文化缺失的问题.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对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容性进行分析,认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文化,增加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与活力,是繁荣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提出要在塑造文化价值观、创建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协调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促进文化互动交流和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推进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郑州市社区体育设施数量与经营管理、开发现状、居民对社区健身场所的环境满意度、配套设施与健身场所的平均距离、对社区自然环境的考察和利用等方面的的调查,对郑州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人居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进一步提出郑州市体育锻炼人居环境的优化措施:即制订人居环境建设的体育规划、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完善体育设施的数量与布局及其组织管理、杜绝开发商的概念炒作与加强监督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以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巴彦浩特为例,重点分析其城镇规模、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巴彦浩特城镇空间扩展缓慢,新着新区的建设,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张主要表现为新区用地的不断蔓延,老城区则由于受到地形条件限制及经济中心的转移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总体上看,巴彦浩特城区空间遵循“先主要道路两侧发展,后地块内部建设”的发展规律。城镇空间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政府层次、经济层次与社会层次3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种动力的作用效果是存在差异的。经济发展是最基本的动力,政府调控是重要的因素,对巴彦浩特而言,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交通因素的影响效果目前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路径。研究发现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拓展了城市的功能空间,增强城市品牌凝聚力;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融合,增强城市品牌亲和力;扩大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标识;扩大城市文化空间,促进城市品牌认同;优化经济空间,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推动城市政府现代化,实现城市品牌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