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说“去”具备一定古代汉语知识的同志,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去”,与现代汉语中的“去”一样,是个动词;词义却不同,现代汉语的“去”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古代汉语则着眼于出发点。例如: “孟子去齐”应译作“孟子离开齐国”,而不能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为“孟子向齐国走。”同样道理,现代汉语的例句“我去食堂”,也不能按古汉语的习惯,理解为“我离开食堂”。但是,在具体把上述分别用于阅读古文时,我们却经常能见到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就注解说,“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这个注释有两个毛病:一,“去日”解为“过去了的日子”,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解释的,忽略了“去”的词义,古今不同。二,按这个解释,同时也忽略了“譬如朝露”的比喻。我以为,曹操这里把人的一生,比做“朝露”,是为了极言其短暂,人生如朝露,转瞬即将完结。在这转瞬即逝的时日,想到功业未就,其心中的悲苦当然是很多的,很深厚的。把上下句连起来,“去日”就不应当解作“过去了的日子”了,而应解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心中的悲苦是十分深厚的。”我提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想要说明,读古文应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戡然不同的好分辨,稍有不同的易忽略,这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是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也能讲通,于是就驾轻就熟地讲下去了,殊不知已经讲错了。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是陶渊明误入尘网十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2.
陈惠定 《现代语文》2002,(10):20-21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近代诗八首》中关于《登高》的“艰难苦恨繁霜鬓”分析理解,《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在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时,将“艰难”“苦恨”并列看待,在“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处  相似文献   

3.
曹瑞娟 《现代语文》2005,(1):65-66,64
有学者言:“《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凄 不确切地知道丈夫去往何方,究竟有多远,可是在怆的诗。”(《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可以 她心里,夫妻分处两地而不得相见,就像是隔了千说,“美丽”是就其语言艺术而言,“凄怆”则是指 山万水一样的令人伤痛无比。于是生相思之苦,衣诗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 带日缓,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也一天天消瘦下去。一。历来人们对这组诗评价颇高,例如钟嵘《诗品》 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正凸显了时间观念—把它列为上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它为 —在日复一…  相似文献   

4.
郭宏才 《现代语文》2009,(3):147-147
曹操《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古典诗,教学生学习这篇古诗已好几遍了,每一次都有一个问题困扰在心头,即文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的“苦”字到底何解。现把它提出来,聊以辨析,以和同行们商榷,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硕鼠》一诗有两处这样的注释 :一是“逝将去女”的“逝”释为“往” ;二是“谁之永号”的“号”释为“哭”。笔者认为如此解释不妥。“逝”应释为“誓”。理由有三 :一、“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是奴隶们决绝的誓言 ,表现出奴隶们与“硕鼠”(奴隶主 )决裂的坚强意志 ;二、从训诂的规律看 ,“逝”与“誓”属音同形近 ,应为通假 ;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 )以及《中国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洪隆、邓支礼主编 )都把“逝”释为“誓” ,表示坚决之意。“永号”应注为“长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号”…  相似文献   

7.
英子 《语文知识》2000,(8):79-80
曹津源先生在《能说“1000多个日子”吗?》(见《语文知识》1999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1000多个日子”的说法误用了集合概念“日子”,应将“1000多个日子”改为“1000多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里的“日子”并没有错。理由如下:一、“日子”可以是集合概念,也可以是非集合概念,不能把它定格为集合概念。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9.
说“飞星”     
秦少游《鹊桥仙》词中“飞星传恨”的“飞星”,现在流行的唐宋词选注本一般都认为是指牵牛、织女二星。如,对“飞星传恨”句,唐圭璋主编的《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所作的注释是:“飞星:指牵牛、织女两星。这句说牵牛、织女两星怅恨终年不得相会”。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新版)的注释是:“飞星,这里指牵牛、织女两星。传恨,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的注释是:“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无时不闪现出因离別而愁恨的样子。”我以为,如象上面提及的几种选注本那样看待少游词中的“飞星”,则有一问题令人费解:为什么词人偏要在“星”前着一“飞”字用以指代牛郎、织女两星呢?其用意  相似文献   

10.
对杜甫《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的教科书或唐诗赏析的文章多从语法学的角度阐释它,认为由于诗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其独特性,故这两句诗应是省略了主语,“溅泪”“惊心”的主体应是作者而不应是花鸟(参见蔡仪主编《文学溉论》);也有的从社会学的“反映论”角度认为,诗人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苦力”,词义是“出卖力气千重活的码头工人”,在不少欧洲语言中,也有一个与此语音相似,意义相同的词。这个词源出哪种语言呢?仅就所知,在国内有两种完全相悖的说法。一是认为汉语的“苦力”源出英语:“苦力,英语 Coolie 的音译。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人(如码头工人)侮辱蔑视的称呼”;另一是认为英语的 Coolie 或 Cooly(苦力)源出汉语:“……回忆过去翻阅英语字典时,偶尔发现一些汉语外来语如‘mahjong’(麻将),‘kowtow’(磕头),‘coolie’(苦力)……”。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番考证和辨析。《说文解字》:“苦,大苦,从(?),古声”。《诗经·采苓》:“采苦采苦”,注:“苦,苦菜也”。“苦”,又可作“五味”当中之一“味”解。《尔雅·释言》:“苦,咸苦也”。《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苦”,还可以作“劳”解。《战国策·秦策》“不苦一民”,注:“苦,劳也”。此外,“苦”还可以作“勤”、“病”、“伤”、“患”等解,这里不再赘引。  相似文献   

12.
古诗鉴赏题在高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鉴赏古诗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解读题目,明确重点作品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起了统率作品指向的作用。特别是诗词曲的题目,有的点明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山居秋暝》(王维)、《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夜雨寄北》(李商隐)中的“秋”“春”“夜”等;有的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有的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基调,如《闺怨》(沈如筠)、《恨别》(杜甫)中的“怨”“恨”等。如果把握了题目,进…  相似文献   

13.
《穷人》中有一段话 :“嗯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 ,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师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渔夫的这段话 ,边读边想 ,这段话中的“熬”是什么意思?生 :忍受。生 :总能支撑过去的。生 :总能坚持过去的。生 :总能挺过去的。出示一组句子 :(1)我们总能挨过去的。(2)我们总能挺过去的。(3)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师 :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 ,哪句好?为什么?生 :第(3)句好 ,从“熬”字可以看出渔夫家的日子很困难。生 :第(3)句好 ,用“熬”字可以看出渔夫自己家也很困难 ,但他还想着救…  相似文献   

14.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15.
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不少城市同时刮起了一股在青少年中打造“未来精英”之风;与此同时,宁夏的一个“吃苦夏令营”却因报名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取消。对此,很多人认为这种“精英”之风不可助长,理由是孩子的吃苦精神最重要,应该让他们多去参加“吃苦”夏令营。可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过去我们往往把“苦”看得很狭隘,以为山寨乡间才有苦,于是发动声势浩大的运动,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砥砺意志,锤炼灵魂。后来国人才觉悟到,人生处处有苦难,平凡的岗位上也有难念的经,何必靠“上山下乡”来折腾自己。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教材编著者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编)、  相似文献   

17.
诗以言情为特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人借助言辞寄托情思、宣泄情感,其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情辞同一指向、同一性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声之多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悲辞亦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相似文献   

18.
萨都剌的一生,是将诗歌看作比作官还重要的事业来从事创作的。在《雁门集》中,到处提到写诗的事。他有一句名言:“过江日日水与山,诗人得趣如得官”(《晓上石壁滩》),他把生活中获得的诗意,看得如同得官那样值得欣喜,那就无怪乎他在诗中反复提到作诗之苦乐了。例如,翻开《雁门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吟诗思苦家人骂,捣药声高邻舍闻”,“何如与子谈诗夜,雪冻空林落归柯”(《休上人见访》),“酒热春如海,诗闲日似年”(《题高秋泉诗卷》),“山鬼每惊诗句险,客怀惟恨酒杯乾”(《陪张子寿御史游古竹堤》),“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秦邮  相似文献   

1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句中“故国”作何解释,说法不一。有的解为“即赤壁古战场”,此句是“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时环境里……”(沈祖棻《宋词赏析》72页);有的笼统地解为“古代”,把这句说成是“上面的想象把自己带到古代去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三分册第1476页)。《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把“故国神游”解为“神游于故国”,并说“这是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思妇诗进行了探讨。一,关于解《诗》的方法与难点。作者认为,强《诗》就经或以《诗》为史的说诗,不失之固即失之妄,应以《诗》为诗,按诗歌的艺术规律去解诗。“诗三百”中不少篇什旨归难求,除文字障碍外还在于比兴义难于把握。二,思妇诗所表现的思妇之苦集中于三个方面:(一)相思与被弃忧恨交加;(二)夫妻长期分离造成性饥渴;(三)丈夫追求功名与爱情的矛盾。三,思妇诗的艺术成就在下述三个方面十分突出:(一)“透过一层”,曲而愈深,(二)情景交融,真情实境,(三)从对面着笔,表现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