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述刚  王巧  董少坤 《大众科技》2014,(4):46-48,51
以汶川县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landsat5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地质灾害及其背景地物在TM影像的光谱特征及其波段间的相互运算。研究发现,短波红外波段(TM5)和热红外波段(TM6)是提取地质灾害信息的关键波段,构建了决策树地质灾害提取模型(TM5-TM6)/(TM5+TM6),实现了对地质灾害信息提取,对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kappa系数为0.92,生产者精度为93.2%、用户精度为97.3%,满足要求。解译结果中发现,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区内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随距断裂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呈线性分布,且84.5%集中分布在距断裂带0~5km区域内,建议震区公路选址应尽量绕避该区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0年-2009年轨道号为119/42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最佳波段组合,利用勾绘手段提取火烧迹地,然后将勾绘的矢量图生成AOI,建立不同年份的AOI库,再用AOI裁切影像,建立影像特征库,最后从影像本身光谱角度分析同一景影像上不同年份火烧迹地森林恢复情况的影像特征,建立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遥感影像时间序列特征谱。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疆东部主要含煤区遥感影像地质解译的应用需求,以多景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现有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基于多种遥感影像处理软件,选取最优波段组合、镶嵌及色彩平衡方法、融合技术,研究出一套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影像制作方法,为大数据量遥感影像图的制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及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章重 《科技广场》2012,(1):72-75
本文对从landsat影像中提取细小水体的方法作了研究,基于ERDAS软件用新的识别方法提取较小水体。利用谱间模型提取TM影像中较大水体,再将TM影像中某3个波段组成的假彩色合成图转换到IHS彩色空间,构建模型提取细小水体,并与前者识别结果进行叠加,获得较好效果,证明在实际中可用。  相似文献   

5.
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不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本文通过获取研究区的Landsat5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热红外波段TM6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温度明显比郊区地表温度高,并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地表温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Landsat ETM+影像的水体信息综合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Landsat-7 ETM 影像为例,对比分析了常用的水体信息提取方法。针对已有方法无法准确提取河网支流和细小水体信息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水体信息综合提取方法。方法利用谱间关系((TM2 TM3)-(TM4 TM5))和缨帽变换湿度分量TCW建立提取水体的最优空间掩膜,使用最大似然法去除最优空间掩膜中其他的地物信息。在浙江省绍兴及周边区域的实际工作中,本文方法较为完整地提取了研究区的水体信息,包括河网支流和细小水体。提取的相对精度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 5 TM影像,以芜湖市沿江区域为试验区,利用水体指数模型(NDWI、MNDWI)、单波段阈值法(LBV变换的B分量)、波谱间关系模型(KT3+TM4>TM2+TM7),以及新提出的波谱间关系模型(KT3+TM2>TM4+TM3)进行水体信息自动提取的试验,从定性与定量2个方面对5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波谱间关系模型提取水体的精度最高,为93%;受到植被和建筑物等因素的干扰最小.  相似文献   

8.
多源数据在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福建省漳浦县的森林资源为例,开展多源数据在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监测时间跨度1997年~2000年/2001年.以1997年小斑图层为本底数据,首先选择代表不同类别的林地小斑,通过空间分析分别转化为感兴趣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TM和SPOT 5全色波段数据融合后的影像,进行分层监督分类,识别原有森林资源发生的变化;对于非林地采用小斑图层掏空漳浦县行政图层,结合影像监督分类,识别非林地转变为林地的信息;最后合并林地和非林地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7年~2000年/2001年时段内该县森林资源的主要变化类型是:果园→砍伐迹地,非林地→阔叶林,非林地→疏林地,未利用地→有林地,果园→建设用地,松树林→疏林地,松树林→砍伐迹地,果园→耕地,木麻黄林→砍伐迹地,阔叶林→疏林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ERDAS软件为依托,选取多光谱和全色波段的Geoeye-1卫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对其进行精确配准后,通过采用ERDAS软件自带的高通滤波融合、小波变换融合、Sutractive融合、HIS融合以及PanSharping融合五种影像融合方法对其进行了融合处理。通过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比对,得出基于PanSharping融合方法得到的结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基于ArcGIS及ERDASIMAGE的数字地貌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江西省星子县为研究区域,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遥感信息处理软件ERDASIMAGE为研究工具,以TM1、2、3、4、5、7单波段遥感影像和1:50000地形图为基本资料,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地形图数字化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的叠加分析构建了研究区数字地貌景观,并在ERDAsIMAGE软件的Virtual GIS模块中进行了虚拟现实显示。最后论述了三维地貌的相关应用——可视域分析,为研究区进行雷达选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干扰是自然保护区监测的主要内容,目前遥感技术已成为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随着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如何选取最适宜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干扰信息识别,是目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目前常用的资源卫星(Landsat-8)、高分卫星(GF-1等),针对保护区常见的6种人类活动干扰类型,选择2~30m多种影像进行了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识别,通过比较不同尺度数据的人类活动干扰信息提取结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选择最适宜数据源提供支持。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人类活动干扰的效果较好,内部均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可以选取中、低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而分布离散、破碎、面积较小、细节要求较高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需要选取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以TM影像和气象数据等作为数据源,估算图强林业局1999年—2010年的植被NPP数值,并分析NPP的数值变动。结果表明:1999年-2010年整个图强林业局NPP总量下降了2018.05×108g C,各个森林物种的NPP总量也成下降趋势,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较10年前相比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3.
江东  阎晓曦  付晶莹 《资源科学》2016,38(8):1409-1422
人类活动干扰是自然保护区监测的主要内容,目前遥感技术已成为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随着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如何选取最适宜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干扰信息识别,是目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目前常用的资源卫星(Landsat-8)、高分卫星(GF-1等),针对保护区常见的6种人类活动干扰类型,选择2~30m多种影像进行了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识别,通过比较不同尺度数据的人类活动干扰信息提取结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选择最适宜数据源提供支持。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人类活动干扰的效果较好,内部均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可以选取中、低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而分布离散、破碎、面积较小、细节要求较高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需要选取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积雪光谱与其中污染物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随污染物含量的增加,350~850nm处积雪的反射率急剧降低.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对污染物含量敏感的波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384nm处,随污染物含量的增加,反射率以对数的形式变小;而在1495nm处,随污染物含量的增加,反射率以指数的形式增加.同时从所测光谱中,选择TM各个波段的中心波长与污染物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和逐波段与污染物进行相关分析一致的趋势,因此可以将该方法结合TM影像来预测积雪中污染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黄河源头区作为研究区,选取2008年、2010年、2011年的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方法,经过遥感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获取黄河源头区2008年至2011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直观地反映出黄河源头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年际间的动态变化状况。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源头区的土地管理对策进一步进行优化,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相关土地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OLI影像的环渤海湾不透水面提取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珂  吴晓青  秦元伟  于璐  杜培培 《资源科学》2015,37(10):1920-1928
不透水面的分布规模、空间格局和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Landsat 8卫星的成功发射使得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陆地生态环境监测及其科学研究得以延续。本研究以该卫星搭载的陆地成像仪(OLI)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基于植被-不透水面-土壤(V-I-S)模型,采用最小噪声分离法(MNF)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地表信息遥感影像分类,并提取高反照和低反照覆盖初步提取不透水面,利用遥感指数去除水体、阴影等干扰物后,得到研究区不透水面的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相较于TM影像,OLI影像辐射分辨率提高为16bit,其波段范围普遍变窄,影像经大气校正后色彩丰富度提高,其不透水面提取精度较高;2013年,环渤海湾海岸带不透水面比例达到16.74%,其空间分布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区和临港产业区;岸线向陆10km的海岸带区域和岸线外围填海区的不透水面面积达到1 794.30km2;与历史时期TM遥感影像提取结果相比,环渤海湾不透水面分布的趋海化现象明显,不透水面斑块聚集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应用比值变换、IHS变换、主成分变换和合成比值变量变换等4种影像融合方法对QuickBird多光谱和全色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并利用偏差指数、平均梯度等指标对融合效果进行定量评价;运用最佳指数因子确定参与成图的多光谱影像的波段.研究结果表明,合成比值变量变换法的融合效果最佳;最优波段组合为431,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物判读分析依据,用于QuickBird遥感影像目视解译;采用容差格网矢量化技术进行遥感影像的屏幕矢量化,制作了1:2000比例尺农业园区底图。  相似文献   

18.
王帅 《科技广场》2011,(3):61-63
由于遥感数据越来越丰富,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影像数据在几何、光谱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全色波段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得到的影像,兼有全色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多光谱影像的高光谱分辨率特性,可以满足影像解译的需求,而且融合后更能突出影像的某些特征:如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覆盖的变化等等。本文主要是介绍遥感影像融合的基本原理、融合后影像的评定和分析,并且将以主成份影像融合、IHS变换与直方图匹配法的遥感影像融合,进行以南昌市部分地区Quickbird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融合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柯丽娜  曹君  武红庆  王权明  王辉 《资源科学》2018,40(8):1645-1657
填海造陆在增加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填海造陆的监测和研究成为现实需要。本文以1991年、1995年、2000 年的Landsat TM 影像数据,2005年SPOT卫星影像和2010年环境卫星HJ-1 CCD及2014年SPOT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CA)的岸线提取方法,并对锦州湾附近海域的围填海分布、强度指数、质心坐标及其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3年间锦州湾附近海域海岸线共增加了20.07km,在1991—199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时间段增加较快;②锦州湾中部北港镇、牛营子及西海口等地区海岸线位移量相对较大,围填海强度较高;③锦州湾新增围填海面积50.67 km2,城市建设、港口用海及围海养殖用海为围填海的主要类型,盐业用海面积相对减小,未利用类型面积增加;④锦州湾围填海重心总体往东北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20.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光学波段,主要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影像数据的技术.高光谱遥感的出现是遥感界的一场革命,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遥感中能被探测,其巨大意义已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公认,相对于可见光和短波红外,在热红外谱段进行高光谱遥感研究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