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荀子》富于文采,尤其在于它有两篇纯文学作品《成相》和《赋篇》。影响《荀子》文学色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外在形式和情感内容上,受到了楚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论"情"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项脊轩志》是一篇极具情感魅力的文言文,本文是作者的亲身教学体验,将情感元素引入课堂,不仅使课堂生动、诗意,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庄子"三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篇“三言”之说可谓具有导论性质。但古今对此争议较多,故笔者通过字面本义阐释、实质功用阐释和三者关系阐释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梳理、辨析,以求对《庄子》有较为明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一般词语,相当于义类汇编或语词性类书,犤1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前三篇中,《释训》着重描写事物的情貌,词目多为叠字。“《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犤2犦那么,前二篇《释诂》与《释言》,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呢?历来有三种观点:一、《释诂》解释古语,《释言》解释方言邢《尔雅注疏》论《释诂》:“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论《释言》:“古今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故为之作释也。”但事…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一篇极具情感魅力的文言文,本文是作者的亲身教学体验,将情感元素引入课堂,不仅使课堂生动、诗意,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人鸟情依依     
夏飞 《教育文汇》2007,(9):44-44
今天,我准备给学生上《珍珠鸟》。说实话,对于这篇散文,我起初并不是十分喜欢,因为在我看来,它既没有《安塞腰鼓》的恢宏壮观,又没有《华南虎》的浓烈抒情;既没有《登上地球之巅》的惊心动魄,又没有《伟大的悲剧》的曲折情节。只有在描写珍珠鸟与作者建立信赖关系后,“嗒嗒”啄着作者颤动的笔尖时,语言才渐趋活泼、但较之《丑小鸭》,我总觉得它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0.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作为底本,参考多家注释,对《缮性》篇进行三个简略的校释。同时,在不同的版本中,对《庄子.缮性》篇的注释仍有一些差异,还需学者对其进行推敲、研究。  相似文献   

12.
《性自命出》中的“情”具有两层含义:一指情感义,一指真实义。这两层含义紧密联系:“情感”强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真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情感的真实。《性自命出》之所以如此强调情感表露的真实无伪,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以亲情为代表的“关情”,因“最具道德情愫”,而最易提升为道德情感;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之情作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化的根据,也成为道德体系的“理性依据与合理的价值本源”;三、以亲情为代表的“美情”,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并且《三颂》是有区别的,故而仅根据《毛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不足以说明三颂的各自特点。姚际恒先生在《诗经通论》中已经大致说明了这一点,“《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剧坛首屈一指的巨作,它是以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的,杜丽娘是故事的主角,对杜丽娘形象的刻画关系到剧作的命运。汤显祖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杜丽娘的情感发展历程,并以点石成金的大手笔使杜丽娘的性格鲜活丰满起来。总之,《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使得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升到了话本不可食及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对“情”的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部书中,“情”由先秦两汉时的“群体情感符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个性情感”。本文主要从《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对物、对人两方面的关注入手,分析了贯穿全书的“情”,并且指出这种“一往有情深”存在的前提是“真”,且因当时时局和玄谈思想的影响,这种“情”还带有了思辨的色彩和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课堂回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课前预习:1.学生阅读老师印发的关于《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鉴赏资料,理解三篇作品的情感,明确其抒情方式.2.阅读课文两遍.)一、明确学习重点师: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这里有个关键词——“情感”,除了梁任公的情感,这篇文章还写到了哪些情感呢?  相似文献   

18.
一、以情感人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朴素的人类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古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三篇祭文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其中袁枚的《祭妹文》被称为“千古祭文绝唱”,浓浓的兄妹之情、凄惨的生死诀别极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老师要让学生深深体味.这样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9.
汤玲 《云南教育》2005,(31):36-3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  相似文献   

20.
程保华 《师道》2007,(6):29-31
对《背影》,不同的人生经历的确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一些指向共性的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程老师对这篇老传统课文的处理,就在跨越时空的父爱上,在成年与少年的情感沟通上作了有意义的尝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