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汉语修辞格中的借喻和借代与英语语言学中的Metonymy,Antonomasia和Synecdoche的比较和对比,阐明几者之间的关系,即:英语中的Metonymy并不等同于汉语的“借喻”,而是在修辞层面上与汉语的“借代”相对应;英语中的Antonomasia只是Metonymy的一种,即以专名代泛称,英语中的Synecdoche同样也只是Metonymy的一种类型。即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两种常用的修辞格Synecdoche和Metonymy,在国内大多数词典和讲修辞的著作中,被译成“提喻”和“换(转)喻”。其实这两种英语修辞格和“喻”没有任何关系。 本文从这两种修辞格的定义出发,引述大量英、汉典型例句,进行英汉修辞学比较,证明英语修辞格Synecdoche和Metonymy在实际用法、结构形式、以及修辞效果上都与汉语修辞格“借代”完全吻合;建议将英语修辞格synecdoche和Metonymy合并翻译为“借代”。  相似文献   

3.
提喻(Synecdoche)是一种以部分表示全体或以全体表示部分的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本文引用大量例句来说明这种修辞法常用来以人体的某一部位的特征指代具有该特征的人。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安排有少量修辞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有些修辞方法容易弄混淆,需要注意区别。一、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而且本体都不出现。但两者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在词的释义中,最容易混淆的是词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比喻义和借代义都是词的引申义。分别是通过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因此,要搞清比喻义和借代义的区别,首先要搞清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隐去了本来所要叙述的事物,而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它,但是这两种替代的根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种修辞方法所赖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是不同的。借喻的基础是“相似”而不是相关;借代的基础是“相关”而不是相似。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主要标准。借喻的特点是“以甲喻乙”,借代的特点是“以甲代乙”。借喻一般都能还原为明喻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相似文献   

6.
张静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借喻并为借代的一个小类,称作“喻代”。“借喻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符合借代的特点,不应该算比喻的一种,而应该划归借代”;“明喻、暗喻跟借代的界限很清楚,但借喻跟借代有什么区别,就很难分清了”,这是张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的两点理由。我们认为: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很相象,但内容不尽相同。借喻跟借代都有甲(本体)和乙(喻体或借体)两部分,且都是以乙代甲,乙出现而甲不出现。但是,借喻甲乙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谈谈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比喻是选用事物的相似点(喻体)形象生动说明、描述本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明显地以喻体说明、描叙本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格。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它的表达形式是“甲像乙”。明喻中间常用...  相似文献   

8.
Metonymy, Synecdoche和Antonomasia是英语中三种"借代"辞格,"旁借"和"对代"是汉语中两种"借代"辞格.探析和比较英语的"借代"和汉语的"借代"以及英汉语双语之间的"借代"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特点和异同点.从原有带"喻"字命名的基础上,重新命名了英语的"借代",以减少学习者的错觉和困惑,并认为Metonymy与"旁借"大致相等同,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对代"大致相等同.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一种用跟甲物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描述或说明甲物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一般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标记词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因此对比喻的理解通常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甲物向另一认知范畴的乙物的投射过程。比喻性表达具有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修辞效果。比喻的次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等)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它一般以两种语言形式存在:即活比喻和死比喻。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喻词都齐全的,比如甲像乙;暗喻喻词是是、为,比如你是红花,我是绿叶。借喻则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比喻的事物即喻体。比如下面故事里的这副对  相似文献   

11.
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很相近,都是幽默而且生动活泼的修辞手法。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经常使用。它们的恰当运用使得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具体性、生动性、实感性。简洁生动的形象常常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无穷的联想。在定义上,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Synecdoche都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称“换名”,或者是用一种概念代替另一种概念。然而,在分类上,汉语借代和英语M,tonymy、Synecdoche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汉语的借代包括了英语的Metony…  相似文献   

12.
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汉语“借代”比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tonymy、Synecdoche 和 Antonomasia 是英语中三种"借代"辞格,"旁借"和"对代"是汉语中两种"借代"辞格。探析和比较了英语的"借代"和汉语的"借代"以及英汉语双语之间的"借代"关系。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特点和异同点。从原有带"喻"字命名的基础上,重新命名了英语的"借代",以减少学习者的错觉和困惑,并认为Metonymy 与"旁借"大致相等同,synecdoche 和 Antonomasia 与"对代"大致相等同。  相似文献   

13.
借喻与借代的逻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易为混淆的辞格,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抓住借喻与借代的逻辑特征,刻画出逻辑形式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4.
一、说要 “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和句式”这一要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理解,是考查考生辨析不同的修辞格,不同的句式及它们的各自的特点,并能简要说出它们的表达作用或效果的能力。“运用”是指能按指定的要求进行真刀真枪的操作。“常见的”是划定的考查范围,这给复习和训练指明了方向。 对修辞格的复习,应着重抓住易混淆的几个,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差异,使其达到“能够理解和运用”的要求。比如,借喻和借代。它们的不同在于:①形成的基础不同。借喻靠的是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则是靠的事物的相关性。②作用不同。借喻的作用在“喻”,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给人以具体形象之感。借代的作用在“代”,即借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话说得简洁、精炼,富于变化。③能否转换形式不同。借喻可转换成“甲像乙”或“甲是乙”的明喻或暗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换喻和提喻是英语中两种常见且十分相近的修辞格。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对换喻和提喻的差异做认知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在同一个ICM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换喻主要体现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接触或邻近关系;而提喻则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凸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于移就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格”。王德春的《修辞学词典》的解释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用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的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简单地说,移就(又叫“移用”)就是把本来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体会这一修辞方法——移就。  相似文献   

17.
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很相近,都是幽默而且生动活泼的修辞手法。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经常使用。它们的恰当运用使得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具体性、生动性、实感性。简洁生动的形象常常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无穷的联想。  相似文献   

18.
"眼睛"是重要的人体器官,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统计表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体词是"眼睛",十四行诗中的"眼睛"意象共涉及7种修辞手法,包括拟人、暗喻、借喻、移就、提喻、通感和夸张。文章运用对比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谢桂霞辞格翻译方法,考察屠岸、梁宗岱、曹明伦和辜正坤的译本,探析"眼睛"修辞的翻译方法,发现四位译者针对不同修辞格的特点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基本上都保留了修辞格式和修辞内容。  相似文献   

19.
比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结构形式不同,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除此之外,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多变式,主要有如下10种:  相似文献   

20.
修辞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暗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更用丰富的想象融合主观情感、孕育审美意象,使艺术意象更丰富、更充实,把读者的思维引向更深邃、更宽阔的层面。比拟是诗文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运用形式是根据联想和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它的艺术功能是鲜明生动地描写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