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游从戎南郑八个月,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南郑成为诗人践行人生理想之地,为此诗人写了300余首诗歌、10首词来记录南郑那段令他魂牵梦绕的生活,这些作品成为研究陆游南郑生活宝贵的文献资科。词作虽然只有十首,但却在意象、思想、文化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陆游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相当多的诗歌作品。历来对陆游诗歌的研究不胜枚举。陆游在作诗之余,写下了一百多首小词。这些词内容丰富,抒发了真挚的性情,却为人所重视的程度不够,对陆游词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从陆游作词的态度,对其中属于豪放一派的词作,写作特点及咏梅词重点作了讨论和阐述。无论是以柔情写哀情的豪放词创作,直抒胸臆的作词手法,还是孤芳自赏的梅的意象,都构成了陆游词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些学者认为陆游《卜算子·咏梅》是一首为小妾杨氏而作的"恋情"词的说法,借助于相关材料作进一步分析辩驳,认为此词应是一首表现陆游高尚情操和爱国思想的"言志"之作,而非为"恋情"而作。  相似文献   

4.
在陆游现存的143首完整的词作当中,"花间体"的侧艳之词就有20首,数量并不算少。本文将这20首词细分为妓情词、闺情词、弃妇词和宫怨词四类,进而论述它们的艺术特色,最后简要阐明了在陆游的词作中出现艳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煜的30多首词中,共出现16类、60种意象,其中人物、楼阁、自然、颜色等意象出现最多。其意象的选择和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由于煜生活经历的变化引起了其词中出现意象的变化,而意象选择对形成李煜词主旨风格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石润宏 《文教资料》2013,(29):34-36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符号,诗人词人对意象的运用实是其心迹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流露。陆游的词中植物意象纷繁,反映出他个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植物意象有陆游亲眼所见者,也有他心中梦想者,还有比喻及典故之类.它们充分表露了陆游写作时的心态或意图,在陆游词的品读中带有解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词中的"月"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词人借月抒发内心的悲愤、衬托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境、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月亮意象之所以成为船山词中的常见意象,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月亮意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船山词清雅刚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师》2014,(Z1):91-92
<正>教学内容:1.欣赏"江南风光"2.聆听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3.学唱歌曲《忆江南》4.拓展欣赏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省编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甜甜江南》。歌曲《忆江南》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所作。原作有三首,此曲是第一首。诗词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富有江南音韵的旋律,更真切地表达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中,"闲"是词人运用较为频繁的意象,其中,冯延巳的词可以视为典型,他的111首词中就有14首运用了"闲"这一意象。冯词"闲"之内涵,其实表现的是自己无力匡扶社稷的惆怅悲哀之情和身陷党争又无法言明的孤苦无奈之情。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51):45-46
<正>一、教材解读《诉衷情》是长春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板块的一首包含悲壮沉郁之感的词,作者是宋朝词人陆游。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所作。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群文阅读的概念、要求出发,根据新课标对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提议,再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选择多文本阅读的对象和设计议题。重点探寻《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两首词的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路径,设计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同种魅力"为议题,从"情感基调" "意象""意境""情感"等四个方面去比较两首词,发现宋词魅力,实现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陆游作为一个大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他的九千二百多首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可在宋代乃至中国诗歌史上名列前茅;他又是个词人,词的数量虽少(一百三十首左右),然“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刘克庄语),在南宋,人称他的词几可与辛稼轩并驾.然而,人们似乎很少注意到,陆游其实还是个成就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绝不在所谓的“唐宋八大家”之下,完全可与“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四家媲美.本文拟先对陆游散文的成就与风格特色分文体形式作阐述,然后看其在南宋文坛上的地位,并同时与二苏、王、曾四家作概略比较,以确立陆游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生活环境及词作风格。2.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本上两首词,体会作者在两首词中表现的情感。3.引导学生掌握用知人论世和解析意境的方法鉴赏诗词。二、教学重、难点1.从意象、意境入手体会词人在两首词中不同的愁情。2.对比朗读,把握词人的创作风格。三、教学方法阅读、朗诵、探究、讨论。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姜夔词被后人称为"白石体",具有"不惟清空,又且骚雅"的艺术特色。其"清空"的审美风格在词中主要表现为意象的清冷及意境的清旷;其"骚雅"的审美风格在词中则主要表现为咏物词皆有所寄托及用事的委婉含蓄。姜夔的"清空骚雅"为宋代词体风格注入新的美学思想,不仅迥异于前人,更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正"贺监湖边,初系放翁归棹。小园林、时时醉倒。"有人说,美景如画的绍兴鉴湖里盛满了绍兴醉人的美酒,难怪绍兴出了那么多才气横溢的名人。陆游这首《谢池春》词里提到的,正是绍兴鉴湖的两个大诗人、大书法家贺知章(人称"贺监")和陆游(号"放翁")。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选了毛泽东同志1961年12月所作的《卜算子·咏梅》一首词。这首词立意高超,不同凡响,从本质上揭示了梅花不畏严寒、报道春来的特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凡读过毛泽东同志诗词的人,都知道这首词有个短小的序,即“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不知什么原因,编者选入教材时,把“序”给删去了。序是词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根据需要而为之,并非多余。毛泽东同志的词,虽然和陆游的词同题同调,但格调却完全不同。毛泽东同志的词,表达的是乐观、豪迈的浪漫主义情怀,而陆游的词反映的则是孤芳自赏与凄凉的心境…  相似文献   

17.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两首词,它们分别是李清照早年和晚年的代表作,分别代表了词人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编者选录这两首词,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将其与前面苏辛的豪放派词作进行对比阅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和风格。就两首词中相同的意象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鉴赏原则,更好地理解词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燕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意象.晏殊作为北宋词坛初期的著名词人,其《珠玉词》现存140首词作中,共24处提及“燕”,燕子成为晏殊词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意象.文章通过对晏殊词中丰富的燕子意象进行解读:或表现春光明丽之景,或叙写伤春惜春之情,或抒发相思离别之意,或哀叹时光沧桑之感,从中管窥晏殊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内心世界,进而探讨燕子意象与词人个性风格、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20.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下简称“原词”)是一首好词。自从毛主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作《咏梅》词后,人们便对原词持否定态度。这里,我提出不同意见,并求教于其他同志。陆游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和金国对峙时期,在南宋小朝廷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中,陆游属于主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