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法律关系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和行为,是对取得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进行的确认。从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角度可分为抽象和具体行政相对人,从法律后果角度可分为受益性和受限性行政相对人,从行政主体应当履行的义务角度可分为普通和特定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2.
对于行政程序瑕疵的行为是否导致行政行为必然无效这一问题,理论界存在一定的分歧。笔者以为行政程序瑕疵是对程序的违法,根本影响了法的诸多价值的实现,会产生许多不良的法律后果。因此,行政程序瑕疵的具体行政行为必然被撤销或宣布无效。我国应加快构建行政程序法律体系,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这不仅是行政民主化的要求,而且与世贸组织所提出的行政公开、行政透明度提高等要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现行《教师法》已施行二十多年,诸多条款亟待修订完善。其中第39条以概括式的立法模式对教师行政申诉事项予以笼统规定,难以切实回应新时代教师权利保障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维护教师合法权益,首先应当明晰教师行政申诉事项的范围,选择列举式的立法模式对申诉事项进行类型区分,这也是该制度的逻辑起点;其次,以学校具体行为与抽象行为作为教师行政申诉事项类型区分的逻辑进路,从方法论层面为识别教师行政申诉事项提供操作指引;最后,对不同类型的申诉事项构造相应的申诉程序,发挥教师行政申诉程序的内在与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波茨坦公告>,日本必须采取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道路.由此,日本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日本政府废除了具有法西斯性质的行政组织机构和旧官吏制度,在废除了特别高等警察制度和大东亚省、陆军省的同时建立了行政调查部,负责调查研究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改革官吏制度等事项.为了保证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继<日本国宪法>后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内阁法>、<国家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国家行政机关职员定员法>等一系列法律,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5.
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法律关系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和行为,是对取得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进行的确认。从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角度可分为抽象和具体行政相对人,从法律后果角度可分为受益性和受限性行政相对人,从行政主体应当履行的义务角度可分为普通和特定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的出现对传统的行政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电子行政方式与传统法律尤其是行政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特别是电子政务中行政行为的真实性的确认、行政行为的生效、失效等与传统法律的矛盾尤为突出。电子政务的发展急需行政法律制度的变革和现行法律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行政职权作出的,不以产生特定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形式。《行政处罚法》尤其是《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使行政事实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因此讨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特征、构成要件、法律救济等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我国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途径应当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号令),下列事业单位已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登记,其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现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扩张,各种事项越发地复杂了起来,使得部分社会机制产生了大量的缺陷和不足,例如现有国家法律就出现了较多的弊端,特别是三权分立理念。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行政立法,但在行政拥有法律义务之后,出现了行政立法不作为的问题,其属于消极履行法律的一种行为,会对社会各界法律的受众产生严重的威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不作为作为与行政行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地位在法律上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在理论上没有科学而明确的界定。本文从分析现行法律入手,对行政不作为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提出明示拒绝行为不属于行政不作为,而属于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1.
论村民自治权与国家行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具有不可替代性。应当明确政务与村务的划分,而不应当由管理村务的村民委员会代行政务。这两种机构,其性质不同,权力的来源不同,权力运作的方式不同,权力行使的保障不同,权力制约的机制不同,权力使用的法律救济方式不同,费用负担不同。在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及人员的基础上,设立乡镇政府派出机构,在乡镇的现有人员中选派派出机构人员,不增加人员,经费由原乡镇部分经费负担,不增加国家的农民的负担,而村务则由现在的村民委员会行使。  相似文献   

12.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一部分。传统行政法学认为,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具有公定力,应当被推定为合法有效,对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关人和有关行政主体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但随着民主、正义理念的深入及行政法治和理论的发展,行政行为公定力的传统理论依据和制度构建逻辑的不完善之处逐渐显现,因而需要对行政行为公定力重新认识。对行政行为公定力予以完全否定甚至抛弃的选择不可取。合理的认定是,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行政行为公定力具有有限性。  相似文献   

13.
王辉 《德州学院学报》2014,(3):39-45,68
发展行政合同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路径。行政法治实践中准确划定行政合同的功能定位意义重大。行政合同的功能定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合同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执行公务行使行政职权,维护公共利益的新的方式。其次,行政合同具有民事合同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当事人意思自治,促进公平正义,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市场运行。最后,行政合同具有行政行为与民事合同以外的派生功能,即能够在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力运行的同时保障合同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行政不作为的性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行为可分为行政作为行政不作为;当前理论界常把行政不作为看作是违法行政行为,笔认为,行政不作为并非都是违法行政行为,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发展,合法的行政不作为将会大量出现。行政不作为从其性质上分为合法行政不作为和违法行政不作为。笔力图从性质上界定行政不作为的内涵及其分类,为理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政府行政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与支柱。政府诚信意识不足,政府行政行为失信,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和信任度不高,原因在于诚信理念的缺失,行政诚信相关制度不完善,公众与政府缺乏互动。我国行政诚信建设,要加强行政诚信教育,培养行政诚信理念;加快行政诚信立法,完善行政诚信制度;提高行政践诺能力,落实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6.
行政伦理妥协是公共行政领域一种特殊的价值抉择,因其在实践中表现为择恶弃善或择小善弃大善,故其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合法性不仅意味着被公众认同,而且本身必须内含善的因子。行政伦理妥协之所以被接受在于公共行政领域难以实现最优选择,而常不得已而以满意选择代之,但总是努力趋向至善。作为一种非羁束性自由裁量行为,必须对行政伦理妥协进行严格的限定才能保证妥协总是在合法性范畴内。在实践中,要加强对妥协行为的监督,避免虚假的价值冲突,并积极提升行政人员的能力,努力超越行政伦理妥协,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对象的广泛性,效力的反复适用性,因而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危害性更严重,行政相对人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时。可提起行政诉讼;受到抽象行政行为侵害时,却跨不进诉讼的门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我国目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来自人大和行政机关,但监督不力,有名无实,在实践中抽象行政行为违法还是较严重的,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实为必要,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都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我国已加入WTO,WTO规则要求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司法审查,我国法律需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应适时修改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逐步纳入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8.
互动性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在行政行为的形成、行政行为的过程、行政行为的目的与客观效果的实现的一致性等方面采取互相促动方式,通过制约与激励机制,为实现公共利益与私益的最大化而由行政主体作出或由双方合意而作出的行政行为。按照互动程度不同,互动性行政行为分为成立型、过程型和激励型三种。可接受性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是互动性行政行为的基本原则;互动性行政行为打破了传统的行政行为效力规则,在法律救济途径和承担责任主体等方面具有独立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行政诉讼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仅仅扩大行政诉讼的范围,而不建立行政公诉制度,将会收效甚微。确立行政公诉的涵义、主体,探讨进行行政公诉制度的必然性,是创建抽象行政行为公诉制度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关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一直是行政公益诉讼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主要包括:原告必须适格、有明确的被诉行政机关、属于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经过一定的前置程序等。其中,原告资格问题是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最重要的条件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以公职机关为主、公益团体和组织为辅、公民个人为补充的多元原告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