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溶 《新闻前哨》2005,(2):96-97
人物新闻故事是近年来在国内电视新闻快速发展的一个节目样式,它适应电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乡村发现》,在人物新闻中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用“戏说”或“说书”的播报方式,获得观众青睐,收视率居高不下。这些人物类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比人物专题要短小精悍,特别能调节一档硬新闻节目的节奏和色彩,提升栏目的品位,吸引更多层面的观众。  相似文献   

2.
人物类电视新闻故事是近年来在国内电视新闻快速发展的一个节目样式,它适应电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如北京卫视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乡村发现>等.这些人物类新闻比硬新闻要生动轻松,比人物专题要短小精悍,特别能调节一档硬新闻节目的节奏和色彩,提升栏目的品位,吸引更多层面的观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不少报纸都创办了人物新闻故事栏目,它将笔触伸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或历史名流的故事.<海南日报>也相继开设"海之南""往事"等版面,挖掘地方文化及历史资源,以讲述旧闻为主.这些"旧闻"里的人物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有浓烈的怀旧色彩,特别能调节硬新闻的严肃性,吸引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4.
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故事化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是近年来在电视新闻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节目制作方法,它不仅仅表现在消息采制,还在新闻评论、法制节目、经济节目、生活节目、大型系列节目等领域中大显身手。我们知道故事所具有的要素是要有必要的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或突出特点的人物,由此新闻故事化也必定要具备这两个鲜明的要素,它主要是吸收了新闻和故事两者之间所具备的要素的交叉和互补的特点,形成了新闻故事化的特点。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观众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栏目开始认识它的。在新闻…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不仅要达到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更要有可视性、体现"三贴近"、"走转改"的原则。对此电视新闻写作的"四化"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和命运曲折化就应运而生。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电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获取信息和知识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受众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叙述模式,电视传媒的新闻节目不仅要关注电视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还要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观众,把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让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不仅能见其人、闻其声,还能身临其境、如感其情。  相似文献   

6.
从我们收到的大量司作中可以看出,人物新闻和新闻故事,是学员们比较喜爱的新闻体裁。关于人物新闻和新闻故事的写作要求,在《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里都有原则性的提示。比如,写人物新闻是“三要”《要抓典型人和典型事,要有新闻性,要情感真切》,写新闻故事是“三选择”《选择新鲜的事,选择精采的事,选择小中见大的事》。归纳为“三要”和“三选择”,主要是为了便于叙述和记忆。没有条理化的概括,初学者会感到困惑,但是,仅仅记住这些条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所谓“水无常势,文无定法”,学习写文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故事在电视中被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些新闻故事中,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故事化,其实就是将生硬的、条理性的事实报道,变成为故事的形式,使新闻更多戏剧化、情节化的成分。把新闻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理解。也就是说,要让新闻具备讲故事的特征,有故事发生的起因、故事情节要留有悬念、还可以有人物的冲突,有故事发生、发展的细节。就电视这一大众媒体来说,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实,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深度报道节目制作播发的一个方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们在《本县新闻》中开辟了“人物新闻”、“新闻故事”,“一信新闻”(听众来信表扬新人新事)等小专栏,做到每档《本县新闻》有一两篇“人物新闻”,让本乡本土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拨动听众的心弦,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农民群众反映较好。他们说:“本乡本土的新人新事,看得见,摸得着,有比头,实实在在,大家爱听。”  相似文献   

10.
当观众对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产生收视疲劳时,以走基层接地气为载体的报道方式,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有亲和力的百姓视角、具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新闻类型。2013年10月26日—28日,央视以《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两代人的超级杂交油菜梦》为题,连续报道了湖南临澧农民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俩艰苦从事杂交油菜品种选育30多年的感人故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11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中国梦·我的梦——湖南:父子两代的"超  相似文献   

11.
互动空间     
《记者观察》多篇报道产生重大反响自《记者观察》正式改版以来,尽管我们无法避免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磕磕绊绊,但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工作中,我们也在品尝着一点一滴收获的甘甜。在"告诉您新闻背后的故事"的宗旨下,在新闻要"生动、深刻、厚重、震撼"的坚持中,我刊连续推出了具有《记者观察》独特风格的策划和报道,获得了众多好评:  相似文献   

12.
故事,人皆喜欢。电视新闻故事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正能量",让故事"为民而说"、"为时代发声",是电视新闻编导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制作新闻故事时要摆正姿态,要让电视故事在好看、生动的基础上,又能引发社会的正面思考。  相似文献   

13.
自《记者观察》正式改版以来,尽管我们无法避免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磕磕绊绊,但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工作中,我们也在品尝着一点一滴收获的甘甜.在"告诉您新闻背后的故事"的宗旨下,在新闻要"生动、深刻、厚重、震撼"的坚持中,我刊连续推出了具有《记者观察》独特风格的策划和报道,获得了众多好评:  相似文献   

14.
谈话类节目与其它类节目最大的不同是:参与谈话的人物是作为第一个要素进入观众的视线的。正是在这个人物的基础上,才有节目中将要展现的情感、故事、新闻事实等等,因此,访谈人物应该是吸引观众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说,他应该是节目取悦观众的第一个“卖点”。  相似文献   

15.
篇幅短小的新闻故事,看似平淡却闪烁着时代火花。在新闻故事的采编中,我们除了要把握一般新闻的采编要点、理顺完整的故事情节外,笔者认为把握好人物个性化语言能使新闻故事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层次表达思想的语言千差万别,这就形成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笔者曾编排过  相似文献   

16.
<正>《上海故事》栏目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每周六11:30首播,每周一11:30重播。欢迎您向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提供精彩有趣的上海故事。自2014年起,《档案春秋》杂志与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联合推出《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每期同步刊发电视纪录片的文字内容。"上海故事"专栏,关注上海往事。该栏目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从珍贵的影像资料出发,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市发展、社会变革、民族命运的关注,深入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上海的历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倪鸿忠 《新闻实践》2003,(11):28-29
我们《民情周记》版面,以反映民情民声为宗旨。除了少量记者站同志来稿外,这个版面主要靠广大读者的来信来稿支持,其中有许多是政法社会类新闻。如何从通讯员和读者的来信来稿中,发现新闻、抓住亮点?下面我结合编辑《一封上海游客来信引出的故事》、《山村百姓愿望知多少》这两篇获得报社一等好稿的作品谈点体会。我的第一个体会是:专版编辑同样要有大局意识,要增强新闻敏感,善于从老百姓的视角、用生动的故事来报道重大主题,抓出好新闻。省委、省政府作出接轨上海,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后,本报开辟《关注"长三角"》专栏,刊登了一系列报道。《民情周记》专版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任务,但我们同样关注这一重大主题,关注"长三角"报道,力争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沈铭玉 《视听界》2007,(5):81-81
在民生新闻占尽故事化优势的时候,其他电视新闻也在积极探索主题性报道如何生动好看。其实主题性报道同样需要讲故事,要想讲好故事,达到所要的宣传目的,需做到四点,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冲突化。  相似文献   

19.
新闻图片说明十几个、几十个,多至上百个字,似乎很好写,其实不然。写图片说明往往比写文稿费劲。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它短。在百字左右的文字里,要把新闻事件或新闻故事发生的原因、人物、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交待清楚、准确、生动,实非易事。长文章好写,短文章难撰,文章长,有个把不当的文字不易被人发现,  相似文献   

20.
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对新闻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活动①。现场采访是电视新闻(专题)区别于其它媒体新闻的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是电视新闻(专题)中最生动、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 因此,电视记者要认真研究现场采访。现场采访的特点:(1)、记者带领观众亲临现场,增强报道的可信度、观众收视心理的“亲历性”; (2)能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展现人物个性, 引发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