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记叙了刘、项两大军事集团在一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场政治斗争中,身处弱视的刘邦集团通过严密计划、上下级属官的密切配合,以及善用敌情的战略战策,最终在巧走脱险与项羽集团的眼皮下,化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以项羽为首的集团则谋士与君主意见不合,人心涣散,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2.
师: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项羽都实行了分封制,这两种分封是否相同呢?请大家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生:我认为两者性质相异。主要依据是二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项羽的分封代表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的分封则反映了封建统一势力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生:对,两者在分封方面有很大差异,项羽盲目自大,缺乏统一天下的思想,而刘邦坚持统一思想。项羽是自觉地推行分封,而刘邦则是出于形势的被迫和策略的考虑。生:我不同意,项羽的分封是为了在称霸的形式上建立统一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的措施,与刘邦在目的、策…  相似文献   

3.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最终惨败给刘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综合分析,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双方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项羽的仇秦与刘邦的抚秦,缘于两人出身的不同、家族际遇的不同,以及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不同、政治理想的不同,并因此决定了两人对秦人的行为态度——即灭秦战略的不同。当然,仇秦与抚秦,带给二人的政治影响也存在巨大的区别——刘邦最终走向成功,而项羽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8.
论项羽分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封是秦汉时期相当普遍的政治行为,其中最突出的是项羽与刘邦.史家对此,聚讼不已,各执己见,多贬项褒刘,以为项羽垓下被围,乌江自刎,实与分封有莫大干系,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应该深究,项羽的分封活动,在什么范围内是历史的必然,什么范围内是其“偶然”之作,以后新建的汉家王朝,所以能重建统一的专制政权,与项羽的分封活动有什么关系,本文仅就上述问题略述陋见.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宣告了秦二世反动统治的灭亡。继秦之后,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问题,坚持法家路线、继承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的刘邦,同推行儒家分封割据、复辟倒退路线的项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公元前二○五——前二○三年的楚汉成皋之战,正是这场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战争开始时,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力量悬殊。但由于刘邦依靠正确  相似文献   

10.
项羽是我国秦汉之际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在公元前209年跟随叔父项梁,在今江苏省南部起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号召,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牺牲后,项梁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实际领袖。这个期间,项羽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宋义继任起义军统帅。起义军前往河北援救赵国的途中,宋义心怀一己之私,观望不前。项羽当机立断,矫命诛掉宋义,率军渡过黄河。公元前207年,巨鹿一战,秦军被彻底打败,被迫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进入关中。这时,刘邦已经在几个月前攻入关中,暴露出与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野心。进入关中的项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被刘邦的表面恭顺所迷惑,放弃了消灭刘邦军事势力的打算。他自己也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在主持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之后,撤兵东归。从此,项羽和刘邦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人才济济,而项羽集团与之相反,且人才不断流向刘邦。本文结合当时历史现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纳忠谏,会导致忠臣、国君乃至国家的灭亡。另一意义是贤士要择主而事,贤君要会重用有才之士。  相似文献   

13.
范增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羽集团中,范增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宴会前,他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宴会上,他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继之又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后,他拔剑击碎刘邦送的玉斗,气得大骂项羽.对于项羽的成败,他比项羽本人还要着急.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5.
项羽败因论     
项羽与刘邦几乎同时崛起,最终以刘邦建立汉王朝告结。项羽之败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本文作者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试图从形、势、气三面之失来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研究项羽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出历史经验教训,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二千多年来,鸿门宴一直被当作加害客人的宴会,也就是设宴者带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赴宴者是被动地等待宰割。其实,如果认真分析思考这场宴会,就会发现,把鸿门宴玩弄于掌股之上的并不是项羽或者范增团队,而恰恰是处于面临灭顶之灾的刘邦团队的大谋士张良。在这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较量中,张良善于化被动为主动,置之死地而后生,为刘邦赢...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在脍炙人口的《鸿门宴》中,刘邦巧妙伐交,变被动为主动,不仅避免了被项羽攻打重创的灭顶之灾,而且由此奠定了日后劲敌必败,问鼎皇权非我莫属的基石。而这一赫赫战功的获取,是离不开刘邦出类拔萃的赌术的。无奈而赌。刘、项两军军势实力一比四,十万对四十万,刘军弱势明显。而进入关中想称王的阴谋被内奸告发,老底揭开,马脚败露,注定了要挨打的刘邦,为寻求生路,免灾除祸,不被杀伐,别无他路,只得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作背水一战。权宜变通,兵不厌诈,已属无可奈何。搭友攀亲,谎言巧辩,谦恭谢罪,宴中逃离,把金蝉脱壳之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也…  相似文献   

18.
首先,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项羽不必杀刘邦。很多史料及研究资料上都把鸿门宴看作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但实际上,项羽并没有打算宴请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各大势力结成了同盟,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他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但又怕失去关中,于是派兵守关,“勿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其谋臣范增也说:“急击勿失!”而项羽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口气,是因为当时两军力量悬殊。《…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政论家马基维利所说:“一个胜任的君主,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但若两者不能兼得,宁可拥有狐狸般的特色。”马基维利这段名言的最好诠释了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胜败的原因。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项羽比刘邦力量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争天下。最终还是刘邦弱小的一方夺了天下,项羽失败的原因一是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二是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