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点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理互动的过程,师生间的互动方式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都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制约性、课堂环境的效应性、教学交往的相互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体现了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师生互动是指在体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既包括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包括心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开始实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理互动的过程,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体育与健康课中师生心理互动具有影响的相互性、同质性、教学环境的制约性等特征;良好的教学情境、目标的一致性、明确的角色定位、师生相互了解与适应是影响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师生心理互动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可以采用相互尊重、教学民主、期望效应、激励参与等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心理互动。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视域下体育课堂的教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学视野下的体育生态课堂的教学形态表现为,一是体育教学环境生态化,主要包括和谐自然的课堂情境、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和共享与对话的交往环境;二是教学要素呈现生命态,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生命态、学生绽放生命态、教师舒展生命智慧;三是教学过程互动态,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与运动技能的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从生态情境的营造、生态资源的开发、教学的动态展开3个方面探讨了体育课堂教学生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求知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一致追求的永恒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和方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艳荣 《体育学刊》2003,10(6):97-99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发生于师生的一种人际互动。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促使教学活动不断发展的动力系统。从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归纳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关系,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同伴之间相互影响对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比较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大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而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一、心理互动的基本理念互动,即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存在于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环境)之间。我国社会学者认为,互动是人际间的交感互动关系,即人际活动中一方的反映可以作为刺激,引起另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另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又可作为刺激,引起…  相似文献   

8.
在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互动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认识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意识有很人影响。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教师的地位作用相关联。因此,教师的气质与教学风格对体育教学的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  相似文献   

10.
<正>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指师生及学生之间为了传播信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运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接触或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沟通。教学中师生、学生间交往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衡量体育教学人际交往的程度,可以用交往的频率、密度来测量与表示。交往频率是指师生、学生间交往次数的多少。交往密度是指师生、学生间交往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高,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与感受。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率及密度主要取决于教学类型、教材特点及教学方式。笔者通过对广东省42所普通中小学128节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复习课、新授课、综合课)的测量统计发现,在师生交往及学生交往的频率中,复习课的次数最高,分别为16次及  相似文献   

11.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及其类型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有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师生的双向沟通表现为教师多倾向于使用教学语言、体态表情等交往手段向学生讲解知识、技术能力和灌输观念,同时也注意学生对教学的反映或要求。这种沟通虽然传递的信息大、速度快,但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和沟通,  相似文献   

12.
<正>体育教学是在相对宽广的环境里,进行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的实践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频繁的接触与交往。在这种课堂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交往活动,师生共同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学  相似文献   

13.
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是确保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从心理契约理论出发,谈谈心理契约理论Theoryofmental-contract对体育教学传授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师生双边的协作性等多方面的影响。一、心理契约理论与教学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交互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学校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为内容、以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求知受教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既然是一种交际互动过…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交往对于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学交往的内涵谈起,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教学交往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从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归纳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产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关系,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同伴之间相互影响对学习的作用。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结构包括: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结果。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非对应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辉 《体育师友》2006,(5):26-27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然而有交往必有冲突,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中师生交往冲突是指当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用相互矛盾的行动路径去达成相同或不同活动目标时所感知到的不一致或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7.
谈及体育教学,人们必然会联想到体育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及其行为的相互关系。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班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认知与扮演水平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常常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心理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本文依据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冲突”与“互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教学论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冲突"与"互动",并得出结论体育教学中"冲突"主要来源于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是心理和信息的沟通,在教学中应加强"互动",减少"冲突".  相似文献   

19.
交往教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改进高校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将交往教学理论运用于体育教学,改善教学的组织形式、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辉 《体育师友》2010,33(3):17-19
体育教学具有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和学生承受身心负荷双重性的特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增进师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互动中保持关注,充分相信学生以达到有效互动,同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