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层次扎扎实实的阅读。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自由谈。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感悟,整理归纳所学所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味春风的和煦,小草的鲜嫩。经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了解了其中的内涵,很快地说出了:"新"、"美"、"力"三个字。在教学时,通过讨论,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有的说"钻"字写出了小草很可爱,有的说"钻"字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的说"钻"字写出了小草很用力的向上挤……因此教学本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学们要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扭力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对比、比较等手法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在英语写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分清句子结构,正确了解文章的语气和含义。学生英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忽略标点的正确使用,影响文章的表达。本文就学生英语习作中常出现的标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1.让学生大胆求"异",独立见解
  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4.
空白艺术往往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以及标点去发现"空白",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艺术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资本形式,"学业资本"和"品味资本"分别是以学业、学术、学问为基础的文化资本和以品味、格调、情趣为基础的文化资本。相比品味资本而言,学业资本在阶层差异方面表现不是很明显,因而更有利于弱势阶层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实现上向流动。相比学业资本而言,品味资本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联系更为紧密,在学习过程和交往过程中,以及在考试选拔的过程中,不同阶层的学生最终还是能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细致地品味、分析作品的语言,从品味语言途径来了解作者,分析作者的感情,以此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试以两篇教材为例分析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先生曾经在《正标点》一文中这样评价标点符号:"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还说:"标点不正,则言不顺;文不正,则事不成。"这些话可谓一针见血,"言文"的意思就是文字、文章。  相似文献   

8.
田宇 《考试周刊》2011,(33):72-73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生有效地体验知识内容,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活动更应该重视学生"过程"的引导,让学生慢慢体验、品味"过程"中感悟、领会知识的真正内涵和教学活动的真谛,实现学生在学习知识、解答问题"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曹文俊 《考试周刊》2012,(50):70-70
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文着重从了解学生——"评"之基石、注重激励——"评"之精髓、引导品味——"评"之力量三方面,阐述了教学中,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作出恰当的、学生能接受的、能细细"品味"的"评价",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主动建构与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也是在阅读品味课上。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呢?这就要品味语言,试试"四字真经"。一、准点切入——将全文调动,教活文本我认为,要将文本讲好,首先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这一点选对了,就不会将课文讲得乱七八糟。怎样"准点切入"呢?引用方智范专家的话"要目中有人,目中有文",即根据学生和文本的具体情况来定。例如:《烟台的海》品味语言的切入点可以选在文章的结尾:"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标点很要紧。如果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这是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过的。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是文章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个标点部有其独特的功能。标点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摆正标点教学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及时、必要的标点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标点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在自主评改习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步入自主修改习作的殿堂呢?即指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围绕习作中的标点、字词、句段、习作方法、训练重点等作出评点,写好眉批和总批。这样.在评批过程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认识,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等学习语文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语言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通过朗读品味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比较品味法使学生领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通过空白填补法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因此,语言品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1,(6):16-19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编者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11,(2):12-15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天津市     
《同学少年》2010,(6):12-15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  相似文献   

18.
《同学少年》2011,(6):12-15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编者  相似文献   

19.
周凤霞 《成才之路》2014,(14):50-50
正郭沫若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在文本中,标点是富有情趣的,它也会说话,也有感情,也和语言文字一样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从标点入手切入对话,以课文的标点为研读点或技巧性地利用标点展开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能深入理解文本,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有效,能助力学生成才。一、关注标点,体味语言的温度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多一点关注标点的目光和时间,根据文章中的标点,读出相应的语气,让学  相似文献   

20.
秦汉魏晋时期,人们称呼官员,与一般的"官爵+姓名"格式不同的是,还有一种"姓名+行某职事"格式.如果不熟谙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在文献标点中发生错误.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汉书>中,这种标点错误有多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