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一些词语“字面普通而义别”,乍看起来好讲,其实不然,这些词语往往困扰着学者们,成为汉语史和敦煌吐鲁番学史上聚讼纷纭的公案。文章拈出“件”“彼”“扳”“定”四词进行考证,指出其意义分别是“逐一罗列”“您”“攀”“居住”。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地区在我国的大西北,其出土的文书里的部分方言词语在现时的西北地区的某些方言片中仍然存活着.本文试图通过西北地区的陕北方言来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二条词语进行解释,以丰富该文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明 《家教指南》2002,(3):100-108
《俄藏敦煌文献》第 1 4册收 Дx 0 91 70、0 91 78、0 9882、0 9888、0 993 5、0 993 6、1 0 0 92等 7件残片 ,第 1 6册收 Дx 1 2 495残片 ,其实均非敦煌文书 ,而是出自吐鲁番交河古城。本文考订出这 8件残片与吐鲁番出土《耆婆五藏论》(Ch .3 72 5 )和《诸医方髓》(Ch 3 72 5V)是同一组文书 ,分析了此组文书的性质以及文书的内部顺序  相似文献   

4.
邓文宽教授的论文集《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即将出版。这是他继刊出《敦煌吐鲁番学耕耘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之后的第二本论文集,也是与他的《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和(敦煌吐鲁番出土历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两部大型文书汇刊与校释相配套的又一部力作。两部文书汇编和即将刊出的本论文集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反映了文宽多年来孜孜研究敦煌、吐鲁番、黑城子出土的以及散失天下若干晚期的天文历法文书的概貌。  相似文献   

5.
古代吐鲁番是多元文化汇聚的地区。通过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婆”(粟特语词,意思是长子),“天”(佛教天神以及佛教化的其他天神),“圣道”(对僧人的敬称),“丘承、左神”(阴间神将副职),“墓伯、土伯、土公”(墓地之神),“赤娥”(红色大蚁)意义的考证,可以揭示这一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应倡议沿着陈寅恪、罗常培等前辈学者的足迹,将语言与文化互证。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出土租佃与买卖葡萄园券契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园的租佃与买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11件以葡萄园券契命名的葡萄园租佃与买卖文书。这些券契对于研究高昌国和唐初西州时期葡萄园租佃与买卖情况,乃至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问题,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所出唐代文书中的官营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吐鲁番所出大量唐代畜牧业文书作出考察的基础上,对唐代地方官府服务于交通运输的驿馆、长行坊、长运坊、进马坊的大牲畜,如马、牛、驴、驼等的征集、牧养、管理、使用、调度等方面的实态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对其各种相关的具体制度和规定,也从出土文书中作了勾沉和展现.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大量的姓氏资料,为我们研究古代世族大姓之外的普通姓氏提供了方便.在这方面前人已做过若干工作.本文试图通过对吐鲁番地区上自十六国下至唐建立西州之前这一历史时期出土文书中出现的姓名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了解该地区姓氏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从姓名中反映出的文化特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并进一步讨论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六号和九号文书是对天、地、人三方面诸鬼神的祭拜文章,性质当与镇墓文相同。虽出土于西域,却又反映出中原王朝汉文化的色彩,可以说是吐鲁番地区和中原地区宗教、经济、文化各方面交融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国法与乡法——以吐鲁番、敦煌文书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契约文书,文章讨论了在民间契约问题上的国家立场。国家时于民间契约制定的司法界限是什么,与此同时,民间契约又是怎样时待国家法律的。在双方的相互时待中,文章试图找出一条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文章认为,乡法与国法之间,都有针对时方的预设:国法方面存在着预设的干预条件,而乡法方面对待国法既有依赖,又有预防。双方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动。  相似文献   

11.
从书法研究角度看,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国时期的汉文文书,书体上兼有隶书、行草书、楷书及其过渡字体,风格朴实自然,富于急就和实用性质。作为大众书写史料的切片.这些文书在反映汉唐之间书风书体在边远地区民间演变轨迹的同时,也折射出当时吐鲁番地区普通民众的视觉艺术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敦煌吐鲁番所出法制文书是汉语史和法制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但其中有的词语至今难得其解,这对整个文书的识读和利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利用各种文献包括藏文献有关资料,相互比较,其"别理"、"收后"、"下牒"三词乃"申诉"、"署名最后的保人"、"递交诉状或请求"之义。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以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晋唐时期的古代写本文献,与些同时,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亦成了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第 1至第 10册中多次出现 ,是十六国、高昌、唐代中期以前吐鲁番地区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主要用作食物及马料等。从晋到唐中期 ,其种植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 ,并由人所食用的一种粮食逐渐为牲畜饲料 ,这是由当时的地理环境及社会局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出土文书一直是中国中古史、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以及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疑难词语不得其解,文章对"屈椀"、"擿扮耳抱"、"挕抱"、"標寸"、"具折"、"取集"、"氶函马"、"兼释"、"推挍"、"依……取"、"百师"等词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6.
从吐鲁番文书看敦煌文物及其地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藏经洞)发现了大量文献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几乎与敦煌文献发现的同时,人们还在其西面的吐鲁番发现了大量文书。但是,这些吐鲁番出土文书不是从石窟寺院发现的,而主要是从“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文书与吐鲁番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继敦煌学之后,吐鲁番学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重视。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居住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土王圆篆,在南区第16窟清理流沙,无意中发现长甬道北壁还有一个被封闭的洞室(后编为17窟,也称藏经洞)。洞室打开后,室内堆满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大批古代文物。这批文物,自1907年起,就不断被外国人偷运国外,展出或编出资料。从此,人们对敦煌产生了浓厚的兴味。中外学者从宗教、艺术、历史、考古、语言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广泛地对敦煌艺术和敦煌遗书进行研究,并且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敦煌热。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以敦煌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这就是人们通称的“敦煌学”。  相似文献   

18.
曹利华《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于2020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借助吐鲁番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采用历史学、语言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吐鲁番地区汉语在语音、借词、语法等方面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吸收与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4—8世纪吐鲁番地区的语言接触与民族交往。该书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反映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研究视角新颖,结论可靠,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研究》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学者们从文化、政治、阶级、阶层、经济、婚姻等不同角度入手,试图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作出"知微见著"的分析概括,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从地方行政建制和基层组织形态的角度去研究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相关资料对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黄楼 《家教指南》2016,(3):66-73
解文是中古时期非常重要的上行官府文书,由于传世文献皆不载其行用格式,长期不为后人所知。通过对相关文书残片的拼合整理,我们初步复原了北凉解文的基本格式。与启、牒、关等文书不同,北凉解文以"言"为标志。简牍东汉解文中已见"言"字,北凉解文这一特点表明其与东汉解文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关系。吐鲁番文书中所谓的"上言"文书多为当时解文的残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