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落实“双减”政策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家长满意度有待提高、焦虑情绪依然存在、差异性服务尚未满足以及师资、资源配套、课后服务监管、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为此,只有依据政策做精顶层设计,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课后服务多元路径,引进服务新资源;课程模式推进课后服务,构建校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教师利益,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服务效能感;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才能为课后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课后延时服务是指充分利用好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科普等活动。体育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得小学生的喜爱。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针对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各小学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经费供给不足,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健全。对策: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重视多元协同治理;拓宽资金渠道,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健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小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发展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目前在政策保障、服务资源、开展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上仍有局限,学校课后体育服务还存在提升力不足、资源挖掘不深以及育人价值弱化等问题。基于此,以创新原则为基础,以创新政策保障和服务设计为重点,以完善评价体系为保障提出多维度度创创新新,,以以期期提提升升中小学校课后体育服务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课后服务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业管理困境.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看管与监护为主的起始萌芽期、以三种服务模式为主的独立探索期和以地方特色发展为主的整合规范期.课后服务存在经费来源方式受限、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明确相关主体权责利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兼顾安全与教育服务,为课后服务提供坚实有力保障;健全服务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提供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课后服务的地区之一,武汉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调研数据发现:(1)小学生课后服务在主体与对象、制度、内容、经费与时间、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存在教师负担增加、内容特色缺失、家校沟通较少的问题;(2)教师对小学生课后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不同性别、不同岗位和是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对课后服务满意度有所差别,小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基本符合教师预期,课后服务主体、课后服务激励与教师期待仍有差距;(3)家长对小学生课后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不同性别、年龄、孩子就读不同年级段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略有差别,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经费基本符合家长预期,小学生课后服务主体与家长期待仍有差距。优化小学生课后服务实践,需多途径招募课后服务教师,健全课后服务师资长效供给机制;多渠道开发课后服务资源,健全课后服务内容特色生成机制;多主体分担课后服务责任,健全课后服务家-校-社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云南省H市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H市课后服务已覆盖全市小学,教师群体普遍知晓相关政策;课后服务教育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异质需求;课后服务校内组织完善,参与成员的来源广泛且多元;课后服务教育成效显著,“双减”政策正向效应凸显。调查结果也呈现出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即课后服务意识不充分、课后服务机会不均等、课后服务支持力度弱、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待优化、服务主体权责难落实等。基于此,课后服务多方主体应从增进家长群体认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常态督导机制来破除课后服务推进的观念障碍、扩大课后服务有效的覆盖范围、凝聚课后服务运作的多方合力、增强课后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姜先亮 《江苏教育》2022,(18):30-32
基于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情况的调查,发现课后服务存在师资不足、经费不足、配套服务跟不上、家长和教师焦虑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教育部门需要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保障服务经费及时到位,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有切实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课后服务扎实有序、卓有成效地持续开展下去,把“双减”落实到位,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刘莹 《中国教师》2023,(3):6-10
伴随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在全国广泛推行,有效解决了课后“三点半难题”,促进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本调研基于全国41万余名校长、教师的网络问卷和教研员、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半结构化访谈,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作为本校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较为认同并愿意参与课后服务,但负担加重感明显,面临着工作超时、服务人数过多、相关知识和能力欠缺、工作保障缺乏等新问题。今后需要因地制宜推进课后服务,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引入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完善“弹性上下班”“补贴激励”等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研修,探索资源共建共享,健全课后服务评价体系,有效为教师“减负”。  相似文献   

9.
刘宇佳 《中学教育》2021,18(2):71-82
小学生课后服务区域发展经验是优化我国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宝贵资源.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W市中心城区小学生课后服务管理的现实考察发现,课后服务主体以学校和在职教师为主,课后服务对象基本遵循学生自愿原则;课后服务制度建设状况良好,但家长、教师等群体对课后服务相关规定与办法的熟悉度有待增强;课后服务内容较丰富,能适应不同年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存在在校时间过长,师生负担过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权利难以保障;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定位模糊,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采用进一步落实教师弹性工作制,提高教师积极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法律保障;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引进专业教练员、扩大相关场地、丰富课程内容等手段,可以促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课后服务是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能有效推动教师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但由于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不够完善、保障措施尚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其促进教师发展等功能的实现程度大打折扣,引发了教师的焦虑情绪和角色冲突。要降低课后服务实践中出现的偏差,提升其开展质量,需要相关机构及实施主体规范课后服务的运行机制、完善课后服务的保障体系,以规范其运行,保证其促进教师发展等功能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三点半难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时间晚,孩子无人照料使得课后服务应运而生。美国课后服务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其在课后服务的场所、保障、内容、人员、评估上都有所启示。应建立以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运用法律、资金保障课后服务顺利进行;在课后服务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渠道应聘人员,缓解教师压力;多方合作,保证评估公开透明,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我国尚未成熟的课后服务提出了挑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大多已形成较为科学的课后服务实践体系。通过对美、英、澳、韩四国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体系的研究,总结四国小学课后服务在服务主体、经费来源、师资力量、服务内容及形式、评价体系五个方面的实践特征,反思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对我国小学课后服务未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优化建议:构建多方合作、权责分明的良好机制;组建专业性强且富有特色的团队;跟进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课后延时服务是为解决家长接孩子难问题、促进学生发展而产生的。如今,“双减”政策下的课后延时服务是推动“双减”落地的主要抓手之一。小学低段学生每天放学后没有书面作业,期末也没有纸笔考试,因而,优化课后服务尤为重要。通过设立A段延时和B段延时,让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更具“弹性”,在时间上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兴趣培养双线发展,优化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质量;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利用信息化工具等方式优化课后服务评价机制,让学生课后服务的效果更具体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课后服务政策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演进特征:革新服务功能,突出育人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导向;筑牢服务保障,彰显公平性与普惠性;丰富服务内容,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服务对象范围有限、资源配置失衡、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应通过构建课后补救体系、合理配置课后服务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等路径推进课后服务政策不断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也对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美国课后服务发展较早,其在课后服务教师的多元结构、专业培训、激励措施、工具性资源、职业要求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并且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支持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地方对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与保障;加强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交流与学习。  相似文献   

17.
“双减”意见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所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课后服务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文中从宏微观分析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在课后服务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数字教育视角,探讨数字教育带给课后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机遇。提出以构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体系、协同共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机制、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实施中,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体。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中存在诸多冲突,阻碍了“双减”政策的顺利执行。借助刘易斯·科塞的冲突理论,发现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中的冲突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师与学校的冲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冲突、教师与教师的冲突、家长与家长的冲突,三是家长和学校的冲突。为进一步调适冲突,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功能,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首先,发挥冲突的“激发器”功能,完善课后服务治理体制、机制;其次,发挥冲突的“调节器”功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最后,发挥冲突的“安全阀”功能,搭建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关键,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同关系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W市某教育集团为例,从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价值认同、内容认同、执行主体认同、执行方式认同四个方面调查分析课后服务现状,结果发现,忽视教师的内在需求使得执行方式认同较低,弱化教师的支持力度导致执行主体单一,搁置教师的专业愿景致使执行内容脱离实践。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认同的实践路径是多元联动保障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持久效能需要学校完善机制,供给耦合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建构平台,资源统领盘活教师的外部支持;创新模式,技术革新用活教师的专业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