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专题解释】通过诵读《迷娘(之一)》,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丰富审美感受。【预习任务】1.搜集资料,了解歌德生平。2.教师提供诵读技巧的资料,学生尝试对文本进行音读、意读、情读、美读。3.阅读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教师提供预习单),思考中西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诗歌结构有哪些异同。  相似文献   

4.
北京香山,对于新月社的两位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确实是不能忘怀的。1931年春夏之交的香山,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该忘记,这里不仅是女诗人林徽因诗歌的诞生之地,而且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终结之地。而这一切是和林徽因的病与徐志摩的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能不追踪探源。看看香山在两位诗人笔下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性作品,这首典雅哀愁的诗歌自发表以来就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讨论。该诗将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审美元素将《再别康桥》无以言明的意蕴之美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重点分析了诗歌作品中刻画的离别场景,从徐志摩对剑桥风景、剑桥故人及理想抱负三个维度的情感抒发着手,深刻体会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剧本,但主要致力于写诗。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美,并创造出了许多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让人过目难忘的诗歌。徐志摩共留下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热情奔放、灵感涌动、充满浪漫和幻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新月派的主要成员。徐志摩的爱情诗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徐志摩十分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排列美,重视诗歌的语言形式给人带来的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审美感受。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爱情诗中蕴藉的爱、感伤的美、飞动的灵感、飘逸的柔情及其对生命的哲思和中西融汇的诗艺。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军港之夜》。一、创设情境,复习词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海睡了》(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军港之夜》。一、创设情境,复习词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海睡了》(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33-39
尽管新月同人一再否认自己有派,然而从他们的诗歌文化资源、诗艺主张、活跃时间、艺术阵地和彼此联系来看,新月有派毋庸置疑。新月派的前身新月社是一个松散开放的团体,虽未实现徐志摩戏剧救国的文化理想,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他与闻一多及清华四子在新诗创作上的联手,由此正式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据守北京,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试验格律诗歌,发表诗学主张;后期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学文》等杂志,发展文学之余兼及政治。  相似文献   

13.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点赏析何其芳(1912—1977年),原名何永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和以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影响。1936年,他与同校好友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广泛关注,获1936  相似文献   

15.
[定位 ]新月派现代诗歌鉴赏 ,徐志摩诗歌的内容、形式美 ,徐志摩诗歌的个性特色。语文实践、探究 ,侧重于把握诗歌“意象”。本新诗单元 ,顺序为中国现代、中国当代及外国诗歌等。从编辑意图看 ,本单元教学除了解读诗的一般规律外 ,还需要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 ,以便能从中获取营养。[切入 ]1 .怎样走近徐志摩 ,走进他的诗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自行搜集材料。学生由于平时对新月派诗歌接触较少 ,对这类充满浪漫气息的有唯美倾向的诗歌比较陌生 ,因此 ,很有必要先对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2 .这首《再别…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我们当然不可违背,而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诗歌教学显得更为突出。《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诗歌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寻访到诗歌之美呢?对于这首诗的教学环节,笔者有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诗歌的韵律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三十年代新诗发展的状况和以闻一多为首的新月派新格律诗主张的提出 ;《雪花的快乐》、《半夜深巷琵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作 ,诗的内在情感起伏与音节的音乐性高度统一 ,代表着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追求过程中各时期的成就 ;以《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诗作为例 ,从诗歌的节奏与押韵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追求 ,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唯美的叙事--林徽因小说《钟绿》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受新月派和英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她早期的诗歌和小说都呈现出明显的唯美倾向。其中短篇小说《钟绿》更是以它对美别具一格的抒写方式成为一个典型的唯美文本,在中国现代文学众多小说作品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主要代表的新月派,在新诗的形式发展上极力提倡格律化,新月派诗人以《晨 报·诗镑》和《新月》为阵地,既有理论的鼓吹,又有创作的张本,在中国新诗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尽管他们的 理论建树和创作主张有缺陷和失误,但他们在诗歌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20.
<正>《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作,题材为一首离别诗,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诗歌语言明丽轻柔、形式整齐精巧、画面优美宁静,营造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堪称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精品。此篇课文无论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之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